传统在成长

2016-05-14 07:25王文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熟春节团圆

王文豪

摘 要: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然而数千年的发展,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受时代因素影响,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在成长,有的千百年不变,有的在古代习俗做基础上变化着,有的标新立异,适应时代而刚刚发芽。

关键词:春节;成长;团圆;变化;成熟

一、绪论

从题目的定义说起,传统在这里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中只选取其中一点,比如取春节来进行探讨。成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向成熟阶段发展。向成熟阶段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的是不断的变化。传统在成长,实则为传统不断变化的过程,传统有没有走向成熟,值得探究。成长中,总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在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下,传统如何在成长,我们以春节为例展开。

春节,又称为过年。传说中,年是一种古代的吃人猛兽,磨牙吮血,先民们闻之丧胆。最终,年这只恶兽被神农氏在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天杀死。于是百姓称这一天为“过年”,过字含有去除之义,过年就是驱除猛兽。这仅仅是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四季为一个周期,尧舜时称“载”,夏是称“岁”,商时称“祀”,周时称“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太初历”,从而有了农历新年。由此可见,“年”字实际表示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代表着原始农业社会生活。春节,最早出现在六朝文献中,“顷日寒重,春节至,居患者无不增动。”(引自《全刘宋文》)。然而此处,春节的意思和以后的大量文献中一样,表示为春季这个节气。另外春节一般还和别的词连在一起,表示皇帝的寿诞等。真正最早表示为过年的意思,“春节将近,圣清辞别幽妍归家侍奉父母。”(引自民国小说《古今情海》)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春节是民国之后才用来表示为年的含义的。古人一般用“元旦”“元日”等来表示年。称谓的变化,也是春节在成长的一种表现。

和春节或者年分不开的是民俗,各地的民俗不一样,各个时期的民俗又不一样,演变的过程,就是一个适应当时社会因素、成长的过程。

二、延续至今的习俗

过年的习惯在中国有前前后后三四千年的历史,有很多习俗,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经固化成春节习俗的一部分。

祭祖这一习俗,基本保留在农村地区。祖先,成为当今中国很多人唯一的敬畏,从古代一直传到今天,春节的时候,都会把祖先请回家中,享受祭品和香火,以示后人对祖先的纪念和敬仰。一般家庭中都有一张写满祖先名字的画,春节的时候,出来,接受后人祭拜。

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下“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如今,人们仍然贴春联,还有福字以及门神,火红的春联象征着春节热闹的气氛,表达人们对明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期待。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如今人们也在守岁,只是守岁时,大多数人会看春晚,农村很多地方还会有一晚上的秧歌会,锣鼓喧天地展示着新农村的新气象。

春节由来已久,春节的各式各样传统习俗都快要成文物了,然而很多习俗历久弥新,仍然保留了下来,表达着春节千百年不变的团圆平安主题。

三、成长中的变化

春节有些习俗保留,展示了春节习俗的生命力,然而,时代会给春节的习俗打上烙印,春节的习俗会有很多变化,在新时代,用新的方式体现春节热闹的气氛,以及团圆平安的主题。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短信拜年受到热捧,发一封E-mail,世界各地都能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有了重大革新,然而祝福的话语也是层层出新,原来的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依然被用,现在还有了祝你早日买房,祝你早日“脱光”……也成为了美好的祝福。

各地的春节,都有各色的食物。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吃饺子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然而,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吃到的年糕、饺子不再是一家人一起做的了,很多时候,都是从超市的冰箱里买回来的。吃饺子、年糕都成了一种仪式,我们已经忘记了由来。并且,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春节的时候,我们都在排队订年夜饭,在各个大餐馆吃上一顿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成为了一种新的民俗。

四、适应时代从而成熟

春节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今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大爆炸的年代,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内涵不断深化,形式不断翻新。

自198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功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就成为了除夕夜陪伴亿万华人的不可缺少的节目。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一共创下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综艺晚会3项世界之最,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春节晚会通过运用传统的、民间的、主导的、流行的、高雅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人最神圣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节日庆典。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春晚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很高的舞台,登上春晚舞台就像是运动员去了奥运会一样。

春节不仅仅带来文化盛宴,更有经济上的新现象。骆宾王《于西京守岁诗》“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每逢春节,古人以诗词寄托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然而当今每逢春节,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呈现新风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自耕农经济,在当今才算是最终解体,农民从土地中被解放出来,离开故乡,去到城里打工,然而乡土观念,春节团圆的传统,让他们不管一年如何辛劳,都要在春节的时候,赶回家乡,这就有了春运。“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2,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火车变得异常拥堵,他们要回家,要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甚至有一种要衣锦还乡的感觉,虽然他在下火车之前还是被鄙视的“农民工”,下了车,他要去向村邻展现他在城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向家人倾诉一年的艰辛与冷落。春节,不再是诗歌奇离情的节日,而是成为农民工一年奋斗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皇帝历来都十分看重春节,尤其是明代和清代皇帝更是十分重视春节。皇帝凡逢正月初一均要举行朝贺,朝贺前一天还要在在奉天殿设御座。午门前不停鸣鼓,众大臣觐见朝贺皇帝,祝福江山社稷,祝福皇帝。在如今,春节也有其政治意义。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说,除了小家,更让他们牵挂的是民生民情,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冷暖安危。从冰雪北国到南国乡里,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山区,他们的新春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他们融入百姓、与民同乐,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假日。忙碌的身影不仅把温暖播进了民心,更反映出中央领导对于普通百姓的殷殷深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春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现以民为本、重视三农的政策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五、结语

春节对于中国,其影响力的深远和地域扩散的广度是其他传统节日所无法企及的。一方面春节传统的团团圆圆的主题,让祖祖辈辈中国人充满认同感;另一方面,春节永远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春节适应了每个时代,受到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不断成长,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成熟。愿春节常在,春节常新。

参考文献:

[1]加尔海默.美的真实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吴海清.论央视春节晚会对春节文化的重构[J].河北学刊,2004,(11).

[3]陈连山.春节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F].民间文化论坛,2004,(08).

[4]http://news.cntv.cn/special/hjtzj/shouy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猜你喜欢
成熟春节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团圆中秋
我在国外过“春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
世界杯让美国足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