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波
摘 要: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是乡村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景观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乡村环境的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只有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充分发挥滨水景观的环境效益。
关键词:滨水景观;乡村滨水景观;心理需求
[课题来源: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黑龙江流域滨水乡村景观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B030]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建设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乡村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并且提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滨水景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设计滨水景观时需要对人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有效发挥。
一、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一)人的需求层次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的观念,认为人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这些需求是由低至高、按照不同层次划分的,最下面的是基本需求,越往上则代表需求的级别越高。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理解为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渐变,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构建达到与人的心理需求的契合,这样才能得到满足。在人的“需要层次”中,爱与归属以及自尊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这里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对社会地位、交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这些需求是伴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包括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需求。基于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而且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人群的个别需求,重视情感的特征,才能增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二)人对环境的需求
首先,安全是人对环境的根本需求,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的需求。安全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如土地、空气、水源、气候等,当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按照规则进行排列形成不同的安全环境,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
其次,选择性与多样性是人们对环境的另外一种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需求以后,人们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更适合自己、更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环境。
最后,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最大的需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损失,所以现代人对环境的一个需求就是节约,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想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环境就要注重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要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所以,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设计活动的思路架构和实践,只有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
滨水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系统的补充,与自然生态系统交错形成,为居民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环境的生活和休闲场所。滨水景观的设计通常包含七个元素:水体、远景、水际、夜景、自然变化因素、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生态。水体是整个滨水景观的核心要素,对于整个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并且将其引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提高滨水景观周边的环境质量。除了基本的生态调节特征以外,滨水景观也可以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效应,主要是受到位置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当人们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或者与景观的距离远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景象,这时映入人们眼帘的也将是变化的景观。另外,水体的变化对于人的视觉感受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静谧的水面会给人带来安静、平和的心理感受,而翻涌的睡眠则会给人的情绪造成很大的波动,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心理需求。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性
人类活动的开展都是需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的,而滨水景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环境,既要保证其本身的公共性,又要确保每个环节之间的通达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滨水景观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而且滨水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所以需要重视滨水景观设计的公共性特征。
(二)私密性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同时每个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所以滨水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其设计的领域性与私密性,当人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领域时便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安全沟通,这也是人类的安全心理需求。拥有足够的私密性可以减少人们沟通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而且不会被其他人干扰,所以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同时,滨水景观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独处的空间,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渴望拥有一处可以放逐心灵的空间,绿色屏障形成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的人们提供休息的空间。
(三)安全性
安全性是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心理诉求,安全性的实现需要通过设计人员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领域性空间的建设,满足群众对滨水景观的使用价值需求。这里的安全性不仅是来自心理需求,同时也体现在滨水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方面,比如设计景观小品时要注意水深的控制,避免游人误入其中。另外,滨水景观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可以达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一些乔木植物用来建设休息区,建设一些适合老人和小孩休息的场所,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的锻炼需求,又可以方便人们休息。
(四)个性化
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要体现其个性化特征,当人们置身其中时可以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滨水景观的设计要与乡村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既可以体现当地的特色又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促进滨水景观社会价值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个性化的滨水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其设计独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宜人性,游客来到乡村地区时可以通过滨水景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感受乡村地区的人文环境,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乡村地区的特征。
三、基于人的心理需求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也要富有动态性,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变化,满足滨水景观功能性的同时,增强滨水景观的美观性,同时结合乡村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完成滨水景观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自然水景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自然水景,乡村地区拥有很多接近自然生态的景观,江湖河流都可以作为滨水景观的设计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正确地利用和开发,就可以形成水景与环境水体的有效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可以增强滨水景观的观赏性。将乡村地区富有特色的当地景观元素融入到自然水景的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水景形态,这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心理需求。如果可以利用自然景观中的河流与湖泊资源进行滨水景观设计,则能够充分体现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通达性的特征,而且也发挥了滨水景观的社会价值。近些年来,社会对于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发展关注度不断提升,很多地区都开展了详细的滨水景观设计工作,如青岛的栈桥设计、武汉的江城设计,都是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对于乡村地区的人们来说,一个可以休闲、娱乐以及放松身心的景观,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多地是心灵上的慰藉。
(二)人工水景
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需要采用很多人工水景,需要根据滨水景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空间环境,运用溪流、瀑布、湖泊等天然资源进行引水造景,将其与滨水景观中的自然水体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景。人工水景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运用得较多,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选择相应的材料、设施、植物等资源相结合建设一个可供人们欣赏和嬉戏的人工水景。比如在景观中设计一个可以休息纳凉的场所,供老人和儿童休息,也可以建设适合小朋友玩耍的景观小品,或者是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凸显乡村地区的环境资源,可以为乡村地区的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景观环境。运用人工水景时需要与自然水景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且乡村地区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水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渴望程度也更高,这时可以建设一个规模适合的人工喷泉,既可以满足人们与水交流的期望,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大中型城市中的音乐喷泉,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滨水景观的公共性,这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直接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设计是乡村发展战略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活动环境,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应当是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滨水环境的认知也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对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所以在滨水景观的设计方面,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实现滨水景观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永红.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3,(03).
[2]杜春兰,代劼.滨水景观设计[J].时代建筑,2012,(09).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14,(01).
[4]刘笑.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J].中外建筑,2011,(06).
[5]黄瑜,龙岳林.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9) .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