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62-02
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迅速,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泛,其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10年前还是在家上网、网吧上网,5年前已经是手机上网、平板电脑上网,而现如今,随时随地上网。这是好事,因为网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尤其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网络给我的工作带来的挑战。
4G普及了,资费套餐开始活动促销了。所以,我也在中国移动大厅开通了4G业务,以便随时随地上网。毕竟,不管是备课查资料,还是回答学生的疑问,有了网络,都方便及时很多。特别是在回答学生疑问方面,我底气足了不少。每个老师在面对学生疑问的时候,都不敢保证百分百不被问住、难住,这与老师的知识储备、反应能力、知识更新速度……有关,也与学生提问的方向、深度、态度……有关。所以,不少老师可能都有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情形。作为一名知识储备并不十分丰富的老师,我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形也就比较多了。几年前,我的处理方法,大都是请学生等等,下节课或者第二天我再去解答,然后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咨询同事,翻查资料……之后再给学生解答。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我直接拿出手机,帮学生“百度”一下,一切就都搞定了。简单,及时,准确度和详实度也都不错。我感谢网络。虽然尴尬依旧常有,但是好歹我解决得很快。
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自信心似乎在慢慢的消失。也许是上网查证太多的缘故,我对自己的记忆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困难,似乎不“百度”确认一下,我就不能确信自己给出的结论,而越是不确信,就越想再查一查,核实一下,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学生对我的信任感似乎也越来越不足,对我给出的结论或者答案,也不再如过去那样信服,甚至有学生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帮我查一下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我悲哀的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渐渐沦为了学生的上网帮查答案工具。“百度”有时候比我更像老师。
也许有人会认为,网络只是给出答案,讲解还是要靠老师。其实不然。无论是哪门学科,无论是什么问题,“百度”似乎都无所不能。它不仅能解答老师有时回答不上的问题,而且它给出的,也不光是答案,解题步骤、论述经过……它样样不缺,甚至比老师给出的还要详尽。既然这样,哪还需要老师讲解。我要感谢学校,因为学校明文规定,上学期间,学生不允许带手机!幸亏有这条规定,否则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了。
说的似乎是丧气话,有些可能也有夸大之处,但总的来说,网络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挑战,我们将何去何从?每每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拿出手机上网的时候,总是觉得别扭,觉得惭愧。要有所改变了,否则,只能等着被时代淘汰!
首先,作为老师,应该端正认识。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是爱学习的表现,应该鼓励,不要怕被学生问住。除非是那种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老师,否则,在走上讲台之前,老师的专业知识应该都是合格的。所以,学生的一般性问题,难住老师的几率不大。如果被难住,只是说明学生学习认真,已经自我思考钻研到了一定深度,老师应该觉得欣慰,没什么好尴尬的。如果不能青出于蓝,社会怎会进步?学生超越老师,是必须的。同时,如今的用手机查百度和过去的回办公室查资料,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答学生的问题。不必因为是用手机“百度”的,就感到别扭。如何尽快准确的给学生回复,才应该是老师考虑的首要问题。网络是方便的教学工具,当用就要用。当然,在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甄别,毕竟网络信息太多太杂,就算是答案和解释,往往也不只一种,特别是主观题答案,更是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老师提前做好甄别工作,也能避免学生受到错误解释的误导。
其次,老师应该不断的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说之前的论调,只是在为老师上网从心里上找安慰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论调,就是切实的应对手段。专业知识,是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这方面出了问题,就难以在教坛立足。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有底气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疑问。既然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老师就应该及时的抓住机会,利用充足的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丰富了,面对学生疑问自然就坦然了。遇到被学生难住的情形,就会越来越少。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有了强大的自信心,哪里还需要时刻想着上网百度去确认答案呢?
再次,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想。思路和答案可以“百度”,但是能力和思想是“百度”不来的。最简单的例子,语文教学中,针对答案太容易在网上得到的现象,每次测试命题,老师都会尽力自我原创。这样的题目,百度不管用了,学生只能凭自己的阅读能力答题。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老师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问、解答、介绍、引导、评价……甚至歌唱、表演中,在学生平时的日常学习中,不断阅读、思考、解答、接受、吸收……甚至自我探索、自我超越中,渐渐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几个答案或者解题步骤就能奏效。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传授者、是解惑者、是评价者、是欣赏者……这些角色,也许网络也都能充当,但是把这些角色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带有鲜明个性,网络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解答之前,说明他对“道”的重视。什么是“道”?最基本的,就是为人。做人的道理书本和网络有千千万万,懂道理似乎不难,但是真正在思想上认识清楚透彻却不容易。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为人处世中,可以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为人处世的道理。当然,老师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做学生的榜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这些方面,都是网络目前还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不必局限在解答问题的答案上。
最后,老师要发挥优势,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网络即使再便捷,终究只是工具。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媒介,就是一块块闪亮的屏幕,或大或小。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则比之更加生动形象,因为交流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体贴的关怀、诚挚的问候、认真的解答、专心的聆听、严厉的批评、虚心的接受……甚至是争论和矛盾,都是网络上几个简单的表情符号难以替代的,这样的交流,比屏幕要印象深刻得多。许多知识,也许“百度”一下就懂了,但是真正让学生记住的,往往还是老师的讲解,因为面对面的传授,比屏幕更有温度。这种优势,网络无法超越。毕竟,沟通网络和学生的,只是知识,而沟通老师和学生的,除了知识,还有跳动的心。所以,生动活泼的上好每一节课,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次交流,才是老师应该有的态度。
网络走入生活点滴已是既成的现实,我们无法拒绝,也不该拒绝。与其在4G渗入教学的过程中自我感伤,停滞不前,不如快速转换观念,积极接纳,灵活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如此,才能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不致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