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精品意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品意识就是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增强教员的精品意识,是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而成功的推进任务转型的必要条件。
在院校教学体系中,教员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课堂上70%以上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员站在讲台上通过语言讲述实现的;所有的教学环节,是由教员编排和确定的;学员的学习成绩,也是由教员最终评判的;教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教员必须而且应该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课程打造成精品,把先进丰满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奉献给学员,为学员准备一桌丰盛的、具有诱惑力的知识大餐,这对于适应任务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必要。然而要打造精品,首要是教员必须具备精品意识,努力提高本身的业务素养和创新意识,在一点一滴中体现自己的创新思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精品意识的理解总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比如说:认为精品只存在总部、学院所列的“三精”建设项目中,从而弱化了自己创新精品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在立项“三精”项目中,有的过于偏重材料的堆砌,而忽略了课程、教材、案例的受众主体是学员,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可能还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笔者曾跟随领导听查《外(台)军通信》这门课程,从教材到讲授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介绍,每个国家军队按通信手段的分类来讲,众所周知,现行的通信手段各国大体一致,那么讲授过程中的不断重复显然难以避免,在课后与教员交流过程中,领导曾有非常好的建议:打破教材体例(教材老化),一个通信手段一个通信手段来讲,每种通信手段区分出各国军队不同的特点和突出的优长……。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相信通过这种创新,加上教员的主观努力,这样一门选修课程一样可以成为精品。
我们所要树立的精品意识就是学院平常所提倡的“三精”意识:“讲课是精品、教材是精品、课件是精品”。无论是主干课程还是非主干课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要牢牢树立这种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多出精品,出好精品,也才能多出人才(包括教员人才、学员人才),达到转型的目的。
一、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的主观能动性,树牢精品意识
教学组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的作用发挥好坏影响至关重要。一要“听”,多听不同渠道的不同意见,学员的、同行的、专家的、机关的,积极把各种意见综合起来收集起来,所谓兼听则明;二要“谋”,收集了意见要组织本组教员在一起研究,客观来讲,听查课过程中,有些建议是很有建设性的,如何把这些建议和意见用好,是创造精品的关键;三要“为”,在研究过后,要积极把新的方式新的内容放进课堂进行尝试,进行调整,要避免“得过且过,上完了事”的思想,创新是种“阵痛”,树立精品意识就是要鼓起勇气承受这种“阵痛”。
二、要制定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首位
课程建设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能否有效地设计出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方法和路线的大问题,也是“精品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转型能否到位的关键。要立足改革,跟踪军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推广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立足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立足创新能力的训练;有条件的尽量立足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立足创新思维的熏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要强化教学中的人本理念,突出学员主体
教学中的人本理念,即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情怀,这是精品意识全部真实的价值所在。以人为本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意义上看,以人为本指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以学员为中心,服务学员的思想;从更深层次上讲,以人为本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员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国家责任和人格魅力,使学员成为和谐发展的个体。
四、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
现在是“精品”,不代表永远是“精品”,教学中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让“精品”不落伍。一是要重视教员队伍建设,通过完善教员引进、培养、考核、激励等机制,充分发挥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 、人员稳定 、德才兼备、乐于教学 、勤于教学 、精于教学的师资梯队;二是建立课程建设的长效管理和保障机制,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检查、督促和指导,是课程建设有效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三是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员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简介:刘淑霞,1975年3月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军事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