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堂
【摘 要】情感以及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入手,让幼儿“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就一定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小差异;衔接;对策
对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来说,应当认真依据《纲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一、学习、生活环境及作息时间的差异
在幼儿园,活动室甚至园内的公共区域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桌摊可以随时移动,有着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活动区域:如表演区、建构区等,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密密麻麻的排满桌椅,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只有一些文字语言,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环境转换成教师激趣、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角色与同伴关系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教师就像母亲般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幼儿,无论是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还是学习等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同时幼儿也有许多机会与教师自由地交谈和交流;在小学,教师们固然也会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因其学业的影响,教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在同伴关系上,幼儿入小学时,需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的新同学,原来在幼儿园中一切平等、民主、自由的团结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添了许多竞争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手段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幼儿园教学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以自由游戏、自主探究为主,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从而获得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大量不熟悉的符号,如拼音、汉字、教学符号等。
四、主体地位的差异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理应受到关注、尊重、保护。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幼儿处处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怀照顾。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幼儿进入小学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统一的规定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五、家庭期望值与家教行为的差异
1.重视“入学准备教育”,为幼儿入小学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要多方面联系与沟通,互相了解对方的教育教学特点,互相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学段间的坡度;其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教学的内容要体现连续性、系统性,应与小学教师做好横向交流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及幼小衔接措施,减少彼此重复和脱节现象。
2.改变学习环境,调整作息制度
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而不仅在大班毕业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同时开展与小学相关的常规训练:如:让大班幼儿每天背书包上书,书包内装上学习用具,教师给幼儿教授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帮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适当调整作息制度与课程表,与小学接近,每节课时间保持在35—40分钟之间:设立幼小衔接专用教室,改变课桌摆放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促进幼儿在入学的前作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如训练孩子如何坚持做完每一件事等。
3.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并有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初步能力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各种活动,如:晨间活动、手工制作等,交给幼儿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培养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意识,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完成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提出明确、严格、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入小学后独立完成作业和独自料理自己生活的需要。
4.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性,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应适当增加教学活动中智力游戏的比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或让幼儿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或让幼儿动口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评一评,或让幼儿动脑记一记、想一想等形式参与活动。如;计算数学注意让幼儿真正理解数的概念,在了解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让幼儿做口头计算游戏,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口算、心算能力。语言教学中采用绘画日记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让幼儿把每天看到,听到、知道的画下来,再讲给成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