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璋
面对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要立足于社会,贡献于国家,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无论是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是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提高教师的修养、素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人才的培养靠教师。好学生要靠教师去培养,好教材要靠教师去挖掘,好资源要靠教师去探索,好的教学环境要靠教师去创设。“你要培养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习近平同志论好老师的四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都强调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不断的“充电”、“输血”,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关键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是生疑、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课前,发展在课堂,延伸到课后,是“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要营造这种氛围:
(一)要注重多种教法的交替、穿插和综合
通过启发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法,创设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具体做法:
(1)启发阅读、探索,形成印象。现行思品课教材具有新颖、图文并茂、材料丰富、可读性强等特点。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生疑、质疑的过程。教师既可以在课前的预习中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难题,更要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问题提出来,把疑点摊开来,把思想之“底”亮出来,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精讲精练做好准备。
(2)释疑解难,突破重难点。通过自学凡是学生知识能力所能及之处,由学生自行讲解,教师小结;而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疑难困惑,如“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准备怎样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问题则采取讨论式、辩论式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把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使他们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把有一定难度大的问题留给中上生,使学生处在“跳一跳摘到桃”的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将疑惑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简要点评不同的见解及分析其合理性、片面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厌学变成会学、爱学。
(3)练习小结、知识周转。析疑解难之后,学生对有关知识、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存在理解不深,不能灵活运用等情况,因而要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现象、原因、对策等,使新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指导提纲挈领式、图表式、结构式、时间顺序式和因果关系式)。知识网络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加深记忆、理解,系统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内在联系。
(二)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可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漫画、演讲、实物、竞赛等形式的展示来组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同时可发挥多媒体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使教学媒介与教材的知识、观点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如典型事例、时事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通过下载播放、设置问题就能把课本知识,释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转抽象为生动,既有针对性、趣味性,又有时代感,“省时、省力、高效、减负”。如在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播放现代科技对生产、经济影响的录像;讲保护消费者权益时播放3.15晚会的典型案例的录像;讲保护环境问题,播放2010年南平市特大洪灾及带来危害的录像。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理的方法、建议等,这样既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国情、乡情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高效成功的情感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或失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问题,即便是错误的,也不宜直接否定,而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失败也是成功的基础,这样 “课堂” 就变为“学堂”,学习由“唯书”、“唯师”转向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培养了学生各种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统一于教学过程,要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质、高效、减负,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参与、自我调节的学习环境,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以价值观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发潜能,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三、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定的学习意志,是培养能力的保证和核心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是为了学,教法必须以学法为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是成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素。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与养成教育:
(1)预习。课前、课中预习就是要寻疑、质疑。学生有了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既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又加强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2)听课。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争议,并随时跟着教学的步骤,按照要求边听、边想、边看,找出重点、难点,做好听课笔记。
(3)讲。根据教师和同学的要求,积极争取发言,想好再讲,力求叙述有序,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态度大方,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
(4)做。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社会调查;写好调研报告、收获、小论文;演好小品、画好漫画;搞好小结、学以致用。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劳动。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兴趣、情感、性格、意志),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种培养需长期有意识地进行,并使之形成习惯。
总之,教会学生学习、创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政治教师要吸纳广博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定的学习意志,培养各种能力,思想品德课就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