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勇
【摘 要】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民族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民族文化遗产的以最为真实的状态保存下来。如何有效的还原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国内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还原保护的价值进行探讨说明,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
一、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概述
全球发展一体化对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民族文化必然会发生变异。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地区相对封闭和阻隔的情况必然会被改变。造成民族文化变异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生存环境的破坏,经济交流的频繁,交通条件的便利,外来文化的侵蚀,外出居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等等都冲击着民族文化。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变异与变迁是不可避免的[1]。
民族文化的变异与逐渐消失,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急剧发展变化的时代,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渠道。
传统的民族文化研究,主要是田野考察报告。由于条件的限制,图片、图像资料的缺乏,不能如实地精彩记录民族文化事象。民族文字资料是进行民族研究的依据,但是也存在不直观的缺陷。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图像化整理与研究创造了条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图像化整理与研究提供了资料搜集整理的技术保障。摄影、摄像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获得优质的图像提供了方便,数字传输技术为民族文化的记录、整理与研究等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数字查询与分类技术的发展为海量图像资料的搜集、处理、查询提供了便捷手段,数字印刷技术为图像色彩的还原提供质量的保障。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古朴原始的震撼力与亲和力,吸引我们去仔细地观察民族文化,很好地用图像化的方法整理与研究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整理与研究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民族文化图像化整理与研究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在民族文化保护中可以实现多元的价值。
二、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初探
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是什么?概念上来说,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要加以利用。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模拟转化成数字形态,使人类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永久的保存,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研究和利用。
由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概念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数字化的保护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方法。在民族文化还原保护上,数字化技术相比传统保护手段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传统的文化遗产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实现修复和重建,而且因技术、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修复与重建也并不一定能够使文物还原至其历史的本初状态;有时可能会是破坏性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保存文物遗址的现有数据、图像等各种数据资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达到修复与重建的目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的可修复与更改特性,即使因修复和还原的不准确和不合理,极容易进行修正和完善,而不影响文化遗产本身的实体存在,文化遗产仍然按照其自身的状态延续和发展。虽然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具有最为切身体会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精度的图形图像技术设备相继产生,更精确真实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技术也随之诞生。数字化保护与存档就是利用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数字摄影、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文物图形结构与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与保存。目的就是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的信息共享、保护修复、考古研究、参观观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
信息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很多博物馆开始探索新技术并积极与科技人员和设计师合作,把计算机应用于博物馆展示领域,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在数字博物馆里,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如今只需敲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晰且内容详尽地呈现在阅览者面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更能实现在虚拟博物馆中的漫游;大众很难欣赏到的珍贵展品也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一饱眼福的殷切愿望。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进文化遗产,目睹文化遗产的尊容,使旅游消费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并且不因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质的改变[2]。
(二)文化价值
数字化技术的流通途径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物品交换、纸质媒介等流通方式与数字化的卫星信息传送、网络传输等流通范围来看,数字技术是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和领域。文化交流总是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不否认传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作用,但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
数字化技术是当今最为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成为“虚拟时代”。能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来,一方面为文化保护提供更加深层的高科技技术支持,使传统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丰富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与方法,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得到拓展与衍生。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平台进行虚拟信息的传播,观众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数字化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浏览、下载,实现数字文化遗产的信息共享。而且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探寻、研究,不受时间、空间、身体等因素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媒体表现手段,是多维的。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虚拟现实、影视动画等表现方法。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还原保护,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而且从多角度整合了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使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反映更为全面、直观、真实,观众对文化遗产信息的接收是多角度的、视听化、简易化的。
(三)艺术价值
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以及通过它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纵观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大多数的民族文化来源于民俗事像,与民族习俗、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方面,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纵观各民族的文化,有的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促进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操和精神。
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源,对中国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有着精神的、理念的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发挥不朽的作用。
总之,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再现、还原保护以及数据信息可视化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影像。数字化技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反映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而且数据信息内容可以无限扩充,所能提供的数据信息远远超过了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一言以蔽之,借助高效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重新整合,使其成为对社会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平台,同时也为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保护模式。
三、对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的思考
(一)迅速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体系
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者总是热衷于对西方设计的大量借鉴和模仿,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及思想特殊性的考虑,没有形成应有的独特的本土化设计。纵观在国际上著名的华裔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他们十分注重吸收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随着民族文化保护宣传程度的提高,民族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逐渐受到设计界、理论界的重视。设计师的作品最终落实在视觉语言上,视觉语言的表现要靠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表现,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现在设计上就是:充分挖掘民族元素,使作品具有生命力[3]。
现在中国的动画设计模仿欧美、日本较多,但模仿的作品往往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传统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
从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讲,外来的文化必将冲击本土的文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国的设计家都要靠从外来民族文化中去吸取营养。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最大亵渎。所以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建立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让全民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璀璨夺目,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然后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建立民族文化的数据库并尽可能的通过现代手段使民族文化服务于现代社会。
(二)实现民族文化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统一
20世纪初,包豪斯提倡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即“用与美的统一”,成为设计学科诞生的思想基础,从此展开了“以人为本”设计运动。计算机的介入,使得设计变为科学、技术与人文三者的统一,设计学科的发展进入了新境界。
如今的数字化技术产业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化技术产业的精髓[4]。
由于数字化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化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支持数字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美、日等国都把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和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再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事情,而将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消费业、制造业等都受到来自数字化技术的强烈冲击。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全新时代,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灵魂的故乡。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背景,我们应当积极实施中国文化数字化保护工程,把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数字文化产品和教育手段,加强全民的文化保护与学习意识,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结语
数字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操作可能性,必将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就项目的研究前景来说,该项目成果包含了通用的艺术数字化关键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中心而开发的专利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民艺数字化项目,并能直接应用于相关民族文化艺术及其现代艺术的设计与开发,非常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及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项目成果不仅能够提供永久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平台,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