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保洲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所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交往中问题主要是人际信任缺失,其主要表现:欺骗心理、攻击心理、游戏心理等。而网络交往人际信任的缺失对中学生现实交往及健全人格的塑造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这四个方面入手,以改变网络交往人际信任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交往;人际信任;缺失;重构
一、网络信任缺失对中学生的影响
1.对现实交往的不利影响
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和群体结构的重新塑造,和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制度化冲击。网络交往是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的,是现实交往在网络空间中的扩展,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现实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网络交往中信任制度的缺失:
(1)弱化了现实交往的能力。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时多使用的是文字符号这种交流介质,很少甚至是不需要借助于那些在现实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有助于交流情感及精神的体态语言,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空间交往的话,必然会弱化现实交往的体态语言交流能力。
(2)疏远现实的人际情感。网络创造的虚拟的社会空间能够宽容地接纳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存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歧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冲突,网络人际交往能够使人倍感安全、自由、放松,这些特点使人们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使得现实人际关系冷漠。
(3)弱化了现实交往规则的权威性。人们在现实社会的交往中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如诚实、礼貌等,并相应地产生了一套交往得礼仪和道德规范。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些礼仪规范,就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从而难以在现实社会交往中获得成功。
2.对中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尚处于校园生活,涉世不深,交往面也不宽,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也没有定型,其人格也表现出一定得依赖性、模仿性、随意性和偏移性。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隐蔽性等特点,必将对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1)人格的虚拟性。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人际交往就是在这样一个虚拟的随意遐想的空间中进行的,任何从事网络交往的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都会虚拟出一个与现实的自我有偏差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虚拟的“我”,进行虚拟的网络交往行为。脱离自我,脱离现实,创造虚拟的个人,在一种似我非我的状态中进行交往活动,形成虚拟人格,甚至都分不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我”。
(2)人格的变异性。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隐蔽而又缺少监控的空间,一方面它使得学生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使人的劣性得以暴露无遗。传统的现实交往礼仪规范很难约束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交往行为,从而导致人格变异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有的网民盲目地反传统、反正统、反主流、缺乏责任感;有的人故意对自己的性别、年龄、地位和身份等进行错位,追求特异个性,形成多重人格。
(3)人格的迷失性。网络空间是一个内容庞杂,信息无限的虚拟社会,中学生长时间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活动,很容易迷失自己,产生网络焦虑、网络依赖等行为,导致自身思维能力弱化。
二、中学生网络人际信任危机的解决策略
1.社会:完善网络交往机制
(1)社会要加强对网络交往的管理,争取做到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应积极着手制定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提高网络参与者的道德意识,用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和控制中学学生网络行为,保证网络人际交往活动顺利进行,防止网络参与者彼此间的侵害,共同维护自由有序的网络环境,还要加强对网络科学技术的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网络参与者的网络交往动机和意图,对于网络参与者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处理,限制不法网络主体恶意破坏网络交往行为。
(2)要加强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正面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人际交往观,还要知道网络交往主体正确地通过网络交往进行合理的宣泄,缓解其现实交往的心理压力,使人们能够进入一种开放、轻松、共享的自由状态。
(3)要制定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目前,网络犯罪已经对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有序秩序,又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法律上的“空白”,使得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要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分子的法律法规,增强网络人际交往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2.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要改变过去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弊端,重视对中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即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加强道德修养;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时掌握和帮助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使他们在真诚、友爱、平等的基础上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待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并对人际信任水平较低者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分享和反思让其体验到人际信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认识到自己的不信任行为和问题所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感受到信任和被信任的快乐,直接促进中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
(3)还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诚信环境”,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实现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引导者、潜能发掘者和智慧开拓者的角色转变。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还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
3.个人:学会交往和完善自身人格
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广大中学生自身的信任倾向会影响其对他人的信任。这种倾向是其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依赖于自身的人格特点,一个具有内控、自尊、有高度影响力、控制欲低、善于接纳别人意见等品质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
(1)中学生应学会交往,掌握真诚、尊重、宽容和信任交往的原则,学会各种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提升人际信任水平并促进人格的完善。
(2)中学生要注意养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恰当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不断增强和培养自身优良高尚的人格品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维护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做到不失信于人的同时对他人也要保有一定得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鲁兴虎.网络信任一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挑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吕玉平.网络交往:信息时代的新交往观[J].理论观察,2000,(2).
[4]李芬、风笑天.中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
[5]白淑英.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概念辨析[J].学术交流,2004,(12).
[6]刘金枚、王茂福.透视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危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7]葛宜林.网络交往与网络信任研究综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