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给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面貌,并且推动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多媒体作为声音、图画、视频的丰富性的综合媒体,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微课程教学法问世以来,翻转课堂在实验中稳步推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比较松散,且学生年龄较小,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需要多研发高质量的微课,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练习感到有疑问的地方,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概念
翻转课堂普遍认同的解释就是,改变原来的知识学习和内化的顺序。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外进行知识的吸收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借助新型多媒体形式,在教学之前完成教学知识的学习,进而在课堂上加强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与交流,有目的地学习吸收,较好地运用知识。该模式是一种教学流程的转变,是完善知识学习应用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完全尊重学生的教学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学生学习是有针对性的,可以使得学习更加有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有效地规避教学课堂中“乱炖”的情况。视频教学是该模式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学视频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视频的选取、知识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以及问题的解答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而言是极大的考验。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谓引导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还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此外,教师还会认真批改作业,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改变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是一对多的讲述,但是学生知识积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最终导致课堂的教学结果也是不同的,然而教师却无法进行有效调整,只能按照这样的进度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形势下,程度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越来越差,对于知识的学习会越来越被动。翻转则可以有效革除这一弊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回家做作业,而是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行掌握学习节奏,对于不熟悉的知识可以反复熟悉。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学习,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接受情况自行安排观看的节奏。理解的知识可以略过,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反复熟练,不仅能够随时暂停视频进行思考或者做思想笔记,而且能够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与教师、同学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以及问题的讨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行进行知识的拓展,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多次学习,直至彻底吸收。
3.加强学习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当今,仅学习现有知识是不够的,掌握学习方法才最重要。传统的课堂最关注的是课程的讲解,要求学生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接受。新式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习“作者笔下的小动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分别选取课外的一篇文章同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在微课中讲述选择关键对比点,可以有效地进行比较阅读,同时可以选择多样的方式组织比较阅读,比如情感的表达方式或者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进而掌握该学习方法。比较阅读可以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成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和展望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会制作微课视频,对教材、教法能灵活运用。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参与的学生也有较高要求。“翻转课堂”中学生活动空间相当大,更符合新课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制力在课堂外完成学习任务非常关键。
最后,看似完美的模式,可能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要让“翻转课堂”从舶来品到为我所用,具有本土化特色,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且把它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对比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1) .
[2]张红艳,龙荣培.试析翻转课堂在国内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挑战[J].文教资料,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