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贵
【摘 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而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考查的维度也是多方面的,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作业批改的有效性、教师反思的有效性等等。由于研究切入的视角不同,对有效性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有的从教师教学行为看质量的高低,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中通过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这就是有效教学;第二种视角,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认为教学成功地实现了明确目标——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学会有效学习即有效教学;还有的从教学付出与教学所得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认为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三有”课堂即有效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其教学的效果多年来一直被诟病,成为历次教学改革首当其冲被批判和改革的对象。实际上是文本的潜在性和张力,使得对文本的有效利用成为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总是在纠偏中进行,主要纠阅读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当阅读教学的工具性遮蔽了思想性、人文性时,就主张思想性和人文性。当阅读教学思想性和人文性遮蔽了工具性时,就主张工具性。其结局却总是矫枉过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既未能在理论上被澄明,也未能在实践上修成正果。阅读教学陷入这种两难境地的关键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应该如何衡量呢?当然是要依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来判别。或许有人要怀疑,此时还讨论阅读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幼稚,因为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规定学科教学目标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立,语文教师都知道从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立与达成不是必然的,它既取决于语文教师有无目标意识,也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真正地从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这些目标,并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获得。
二、“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③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⑤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四、创设民主的师生氛围,是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活跃,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如教学时,教师应迅速进入角色,以稳重的教态,平和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适度的幽黙进入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给予因势利导,适时送给学生鼓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了他们的点滴优点。教师要经常送给学生激励性的教学用语。笔者我在教学中就收集了一些,如:“听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一种享受。”“你真了不起,不仅善于思考,而且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虽然你说的不大准确,但你很有勇气,继续加把劲。”“这次发言,你的声音响亮多了,你的进步让我真高兴。”“没答对也没关系,你能积极参与发言,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洋溢着学生乐于参于学习的热烈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五、公证评价,构建安全心理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公正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