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要】多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凸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打破束缚,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读写结合;言意兼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多少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以应试教育为主,抓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有学者认为缺乏语文味;以读书感悟为主,课堂中追求书声琅琅,又有人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语文能力下降。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真研读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努力做到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以下有效尝试:
一、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
以课程的眼光来看教材,就能跳出文本,抓训练点,明白学段的目标,训练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金色的草地》的第二段是学习围绕中心句把段落写具体很好的例子。教学中,我先让孩子找到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大部分孩子画出了第一句话:“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我又让孩子找到他们玩耍的句子读一读,看作者是怎样把玩耍写具体的。有孩子发现,课文用了很多动词,像“跑、喊、吹”写出了人物的动作,有的孩子发现写人的语言也能把事情写具体。我表扬了他们的发现,告诉孩子把事情写具体,就要把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具体。
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现场说话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把事情写具体。围绕“王芳在教室里认真扫地。”这句话,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把王芳的动作描写得很细致,甚至还加上了“汗流浃背”等词语。我深有感触,不是学生不会写具体,是老师没有把方法教给孩子。
中年级段的训练好了,到了高年级篇的训练才有实效,否则就会光有框架,没有内容。教孩子从文本中发现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我的心中充满了幸福与快乐。用心做教育,其乐无穷。
二、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例外,它与别的叙事抒情文章一样,同样具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动情点”,也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赵州桥》是一篇介绍古老桥梁的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我把目标定位于学习赵州桥的说明方法,教给学生写说明文的方法。
根据这一目标,我让学生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赵州桥的。有的说,从位置上介绍,有的说从年代说起,有的说必须说明谁设计的,还有的说建筑物的名称也要说明白。我把孩子说的写到黑板上,告诉他们写一样建筑,就要介绍建筑的时间、位置、名称、建造者。如果是名胜古迹的话可以说说建筑的历史价值。我问孩子如果让他们写赵州桥的话,会怎么写?孩子们说应该介绍桥的特点。比如说多长,多宽,什么样子,与别的桥相比有什么优点。我朝孩子竖起大拇指,表扬孩子,作者就按照他的思路写的。齐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后,告诉学生这段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等。这样写具体明白,能让没见过桥的人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打比方想象出桥的外形。有了对如何写说明文章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我让孩子选择自己熟悉的建筑,仿照《赵州桥》的构段方式进行练笔,学生写得非常清楚明白。
教学说明文,我们要深入研读文本,从文体的表达特点出发,选取合适恰当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精当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味课文是怎样准确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用语文的方式巧妙地把握语言,玩味语言,相信,说明文教学也会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
教材只是个例子,是为我们教学服务的,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树立大的课程观,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取舍材料,争取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第七单元,编者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从正反两个方面选择了两篇课文:《路旁的橡树》《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中,我大胆进行整合,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对比学习两篇课文。
我先带领学生学习了《路旁的橡树》,通过文字、图画,感受橡树的高大,粗壮,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公路成马蹄形所包含的意思。很多孩子都体会到了修路者那颗高尚的心。
我又让学生读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先读美丽的小村庄,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读出四字词语背后的画面,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接着读出小村庄的变化,斧头乱砍滥伐,给人民带来效益,但破坏了环境。最后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带给孩子很大的震撼,破坏环境能带来暂时的经济效益,但如果不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等待人类的只有毁灭!多么触目惊心的话语。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孩子们感受深刻,我们要保护环境!
两篇课文,对比学,使学生爱憎分明,对比中得出要保护环境的感受,对比中学到描写方法,两个画面的对比,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感性。
四、打破束缚,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是有风险的。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拓展补充,课外拓展的多,课内的知识学得少,则很难在一个学期见效,学生成绩就会受影响,就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压力。
可是,教师的责任提醒我们,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拓展中外经典书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孩子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学习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课,读了张小强给柯岩老师的信,我让学生大胆发现写信的格式,信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学生发现后,我没有急于集体交流,而是先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内交流信的内容和格式,大家集思广益后,再找同学汇报学习收获。学生从文本中掌握了写信的技能,我让学生学着张小强信的格式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并且要求一定要贴上邮票寄出去。学生不会写信封,我就要学生自己寻找帮助,找家长、老师或同学请教,周末完成任务。周一,孩子们全部完成任务,我很高兴让学生静候回音。过了两周,大部分孩子都收到了回信,我又让孩子在班里进行了交流,说说回信与初次写信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因为有了亲身的经历,都非常踊跃:“回信必须要先回答对方的问题。”“回信的称呼与署名与第一封信是相反的。”“回信还要介绍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不同。再进行第七单元的习作,以知心姐姐的名义给王虹同学回一封信,学生就没有了畏难情绪,能够非常流畅地表达。
整个流程下来,学生了解了写信的格式,信的内容,以及如何写回信。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体验了写信——寄信——收信的快乐。我适时地布置了一篇习作:一次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围绕“信”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写信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把自己根植于语文这片沃土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立足现实,认真定位,把握年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