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方式

2016-05-14 07:11朱芳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阅读教学

朱芳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

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生进行诵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诵读方式;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功夫靠练,读书靠念”,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那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朗读是多么充满魅力。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着平时收集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几种诵读方式。

一、分析写作背景读

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程序先读文章再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而是要学生先将课本打到文章结尾处,关注写作的具体时间,回顾当时的社会形势,结合作者在当时的处境,学生便能很快地抓住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流露,较好的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情感宣泄。不需要太多诵读指导,学生早已经能够带着感情去朗读文章,进而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结合作者特点读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有些作家的作品很有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先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带着作者会存在的情感去朗读诗歌。比如在朗读杜甫和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学生可以先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主要思想,这样就能够很快地把握杜甫颠沛流离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辛弃疾的以天下为己任却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在诵读的时候不会因为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而手足无措不知所云。

三、解读文章题目读

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解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题目深入分析,其实在朗读的时候,解读文章的题目去朗读也意义非凡。在朗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这个偏正短语,使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话题是“秋”,然后重点分析“古都”的意义,使学生关注作者的深沉的眷恋向往之情与历史的沧桑厚重。在吟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留别”二字,让学生明白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以“梦游天姥”的方式向自己的东鲁的朋友告别,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人类在离别的时候会出现的情感,将文章可能出现的情绪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便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读出李白的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权贵的洒脱。

四、带着问题读

在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告诉学生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形势来组织行文思路,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其实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在阅读陆蠡的《囚绿记》的时候,我先不让学生读文章,而是先提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以何种方式“囚绿”?“囚绿”的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地便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不需要教师再去引导分析了。

五、借助辅助手段读

对于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让学生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再朗读时力图既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述可谓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诵读的过程中,我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让学生听,把学生带进音乐的世界,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琵琶曲,是学生可以最大可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而李白的《将进酒》则播放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可以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轻声齐读。

总之,诵读在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然而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友慈.熏陶感悟:阅读教学改革的关注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4(10).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