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蓉
师德师风建设是幼儿园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幼儿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乐学善教的教职工队伍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因此,如何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每个学校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园逐渐探索出一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子,现浅谈如下:
一、重视教职工爱岗敬业责任心的培养
我园坚持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园如家,爱生如子”的师风来鞭策每一位教职工。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幼儿教育是一种传播知识也是传播真爱的职业,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成为爱的教育。学园通过组织教职工签订师德承诺书,大家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后纷纷表示将用实际行动践行师德承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学年还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倡导教职工爱岗敬业,加强责任心培养。
工作中我们每多一个正确的引导、多一个可行的纠正,就能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提供多一层保护屏。就如小班段生活老师庄琼华,对孩子特别关心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她们班上的×××小朋友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入园时常出现哭闹不止,甚至着急了,还会动手打老师,每每一入园,琼华老师和班里的老师总是耐心地把他带到班上,有时×××小朋友还会不肯上楼,琼华老师一接到李妈妈的电话,总得放下手中的活,到楼下帮忙带×××小朋友上楼。有时×××小朋友一哭就会哭很久,她就会拿出自己带来的点心和玩具来哄他。三年来,×××小朋友的情绪时好时坏,但琼华老师总能耐心地加以劝导,如果不是爱心和责任心强的老师,怎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用耐心、细心来呵护这么特殊的个案呢?琼华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事,她对孩子认真负责的师德精神,在教职工队伍里树立了爱的好榜样。
二、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幼儿园领导班子是幼儿园的主心骨,班子成员的一言一行对教职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领导集体,就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因此,建立一个作风正派、师德优良的领导班子是我们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要做到,决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否则,大会开得再多,道理讲得再透,教职工可能也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样学样。园长及领导班子成员的“传、帮、带”对教职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教职工队伍的建设,积极争取和把握各种培训的机会。我园抓住一切机会派各岗位人员参加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和上岗职业技术鉴定,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全面提高各岗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学园在每周例会中都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其中,蔡园长每周都会时时叮咛教师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让各岗人员深刻了解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要求,目前师德师风学习已形成常规。
2.结合工作月绩考核,使师德建设常态化、具体化
我园通过召开教代会组织各岗人员制订每月工作月绩考核标准,把师德表现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如:通过制订保育员日常操作流程,细化保育工作的每个环节要求,对日常常规工作进行量化,使保育员实行保育工作有标准可依,让保育工作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使之形成科学有序的操作系统,以达到规范化、量化管理。
日常巡班中通过细致观察,把保育员或者教师的一些有违职业道德或不适宜的行为详细记录下来,在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中组织她们进行案例分析、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对她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及时纠正一些不良行为。
三、管理者要学会欣赏,及时肯定师德美
每个教职工身上都有长处和闪光点,作为领导要做的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教职工身上的师德美,并及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在工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发现身边的师德美。每学年我园都通过举行“夸夸我的好同事”师德交流会这个平台让大家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发现身边的师德美,学习身边的师德美。如:蔡园长分享《她们用行动诠释爱》,其中有勤于钻研、以身作则、乐于奉献的元霜、玉环、淳淳、小青等老师,她们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关心爱护孩子,备好每一堂课。有爱岗敬业的后勤老师,如琼华、梅馨等老师,对孩子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用心呵护每个孩子。分享了在锦青园开办八年来,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用爱与责任谱写了锦青园的每一天。每学年还通过投票评选“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后勤工作者”等称号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只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之具体化、常态化,那么良好的师德师风之花定会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超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师德解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4-96.
[2]王逢贤.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