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琴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在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于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其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联系身边实际来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尤其是数学这一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一、借助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学生陶醉其中,深刻体会并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可能在故事中受到一些人生启发等。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通过大胆尝试,用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此时由教师缓缓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以此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印象。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利用辅助设备如多媒体。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手段早已进入课堂,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而不是舍弃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直观自然,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不同物体的图片甚至视频等,结合教学辅助工具如塑料教学模型、积木等,让学生运用多感官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物体所蕴涵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座山的四周,充分表达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此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然后让学生拿出积木,动手搭建一个立体图形,通过自主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与奇妙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创新,思考生活中其他数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立这样一个生活性、实际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测量粉笔盒、长方体文具盒的表面积和体积。通过学生的动手测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下作业,如让学生画出自己家所有房间的立体图,并计算每个房间的体积、建筑面积等,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借助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性格特点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好奇心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认识厘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测量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与宽度,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比较手掌的大小,然后可以让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比如估计文具盒的长度、宽度、高度,估计书本的长度以及厚度等,通过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对距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三个黑球一个白球装到袋子里,然后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最后统计全班学生中拿到黑球的次数以及拿到白球的次数,统计哪个球出现的次数多,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巧合吗?”教师缓缓引出“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把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这一学科的实用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这一学科的美妙与其乐无穷。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手段来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2]杨艳侠.浅析小学数学情境式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