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乃吉
[摘 要]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一个轮回,处于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普通高中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又严重不足,在编制班级的人数时都是按70人以上的大班级组建的,在教学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防止下一轮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扩散或漫延,给下一轮教学起到一些借鉴和防范作用,特探究了少数民族普通高中大班制教学中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班制 两极分化 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78
2012年9月课程改革的大幕布如期拉开,2015年6月课程改革的第一次成果也步入了收获的季节。综合比较改革前后方方面面的成绩,可以说改革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感觉到成功就回避当前所教学生存在的问题。处于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普通高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各种各样,如果从高一起能细心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行为、意识、观念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类,建立学生的日常成长记录和采取跟踪对策,不仅可以掌握学生成长趋势,反过来根据近期的表现还可以分析出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有些学生做得很好,三年时间的磨砺,终于一鸣惊人;有些学生则浑浑噩噩,三年时间随便打发。造成这样的两极分化我们是不希望见到的,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那么如何减少两极分化的漫延呢?笔者就201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发现和所思考的做一个粗略的探究。
一、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有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个性,有些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加以引导和鼓励,有些则是起到阻碍成长的作用。
1.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听课,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论如何营造教学氛围,一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就是一言不发。这种学生往往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多个。
第一种是因为家境的原因,觉得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不能随便发言,那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和情境让这些学生来回答问题,但要注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让他来回答问题不是针对他,而是跟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是一样公平、公正的。
第二种是在学习某一个内容时存在知识点的断链,前后的内容联系不上了,想说存在的问题,又怕教师反问过来,自己又不懂,若回答不上来,同学一起哄,那不是很丢脸吗?那干脆不回答不是万事大吉了。长此以往,自然就滑入两极中的一个极端。那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进行梯度教学引导,细化到这些学生能迈步并跨越这步台阶,那么下一步的教学能跟上了,他们就乐意发表见解和表达困难了,课堂往往就盘活了。
第三种现象则可能是不喜欢任课教师的某一教学风格。可能学生会将现任课教师与初中时教过同一门课的教师做比较,然后那种不喜欢现任课教师的某种教学风格的情绪就在心底生根发芽。这种现象也是很严重的,结果很容易滑入另一个极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课后与学生推心置腹,但内容一定要确定在“以前的老师你认为哪方面做得最好?某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的?你希望现在的科任老师学习初中时任课老师的哪些优点?现在的科任老师如何做才可以帮到你,让你能快速成长起来?”这样,这些学生的心自然就开始与现在科任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成绩当然也会跟着上去了。
2.有些学生急于回答问题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一提问,他马上就回答出来,甚至教师描述或提问到一半时他就自以为是地回答起来。这种现象对班级的其他学生来说,思维很容易被打断或走向错误的引导,很容易引起班级学生的反感,甚至起哄。这样,课堂的有效教学自然就打折扣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单独找他出来谈一谈他的这种做法存在不妥的原因,为什么要改正这一行为习惯。但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回答问题时要学会把握时机,做到自己用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要不然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其他不同的声音没有了,课堂很容易陷入死气沉沉。
二、从课后交上来的作业里寻找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因素
很多教师能做到布置了作业一定收上来,之后又全部认真批改,然后一题题去讲评,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比如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目,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一周也只有3节课,每节课40分钟的时长,如果按这个节奏进行组织教学,到后面则没有办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那预定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出来?刚开始笔者也是这样去做了,也能了解所教的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内容掌握得怎么样,也能够说出总体答题情况,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学得如何。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要是再问起某一个内容某个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此时真的就回答不上来了。更何况一个70~80人的大班,再加上教师担任3~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不记得也是正常的。如果要进行列表格统计、汇总,把答题的原始数据存档,工作量又实在太大,时间上根本就做不来。那接下来的教学就像放养的牛一样,哪个学生多注意听,多主动问,作业独立、认真写,他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而那些对待作业不闻不问,学科代表收作业时才匆匆忙忙填写答案,或者复制别人答案上来的学生成绩则逐渐退步。教师批改完作业就发回去,学生没有去备好自己的错题本,教师没有自己学生答题情况的原始数据表,用不了多长时间,两个极端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忙。很多学校都用机读卡来改选择题,并且可以统计每一道题每个学生的答案是什么,整个班级每道题回答的准确率、错误率是多少,所评判的结果可以文本的形式或者excel的形式保存和输出。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整个班级每道题回答的准确率、错误率有选择地讲评这一次作业,同时也可以根据这一次的作业来反思教学,是哪个环节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够好导致这样的教学结果,为重新备课留了第一手别人无法抄袭的资料。
当然,有教师说这样不是很浪费机读卡吗?其实机读卡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就拿一张32k的机读卡来说,上面共有150个选择题的选项框。如物理、化学、生物,很多学校要求给学生布置的选择题不能超过10题,当然很多是10题,那么充分利用这一张卡片就可以使用15次了。第一次作业让学生把答案选项填在1~10的选项框里,机读卡的标准答案设置在1~10选项框中,一次作业只用去10个选项框,到第二次作业时让学生把答案选项填在11~20的选项框里,机读卡的标准答案则设置在11~20选项框中,依此类推,一张150道题的机读卡就可以反复使用15次。一个科目布置作业少的一个学期一个学生一张机读卡就够了,布置作业多的则是每个学生用两到三张的机读卡,而且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反馈的数据真实可靠,易于保存,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均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为后面的复习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方案做好了铺垫。
三、从学科的语言特点去分析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因素
有学生跟教师说“上课时我都能听得懂,到我自己写题就不会”,“这些题每个字我都认得,可是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来自老、少、边、山、穷、库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真的很明显。由于他们出生在多以壮语、瑶话为母语的环境中,并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而以汉语为载体编写的题目对部分学生来说相当于用一门外语在答题,而要真正理解并能够很好地解答题目难度就更大了。因此从高一起,要逐步培养学生对相应学科的语言特点进行剖析,学科中特有的语言中哪些是明确的信息,哪些是隐含条件,隐含条件的语言往往如何演化,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难度不同的、有梯度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两极分化的情况将能慢慢得到化解。
当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三年又送走一批学生,每一批学生情况也不全相同,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能力,对每一个学生建立相应的成长记录,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应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会得到逐步缓解。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