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唐斌 颜婷婷
摘 要: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提升学生学习境界的根本出发点。高校通过探寻学习动力的源泉、满足学习指导的需求、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进入好学、乐学的学习境界。
关键词:人本视域;学习境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82-02
国际竞争即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厌学、弃学、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成为高校最为棘手的问题。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将学习作为乐趣即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同学生学习境界不同,《纲要》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提升学生学习境界的根本出发点,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帮助学生爱上学习,视学习为人生之乐事。
一、固本思源,探寻学习动力的源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知学”的。大学首先要“固本”,即牢固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确保学习热情持续发展,增强学习紧迫性,激发进取心和学习动力。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有天壤之别,失去了高考的压力、家长教师的耳提面命,出现了专业区分,拥有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部分学生因听信了“进入大学你就轻松了”的善意谎言,加上比较优势的旁落,迷失了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陷于迷茫,学习境界仅停留在“知”的层面。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讲道:“青年人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深入挖掘的潜力以及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高校的淘汰率、留降级率、考研率、留学率和就业率应让学生知晓,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并非想象中的轻松,学习压力依然存在。借助SWOT工具指导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利用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并通过咨询和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意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指导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制定学业计划与长远规划。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和兴趣,关键在于探寻激发动力的源泉,帮助学生确定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爱好的前提是兴趣,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学生对大学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认识大学包括认识校园设施、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课程安排、专业特色与发展、就业前景与趋势等等。大学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权利。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愿望”[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要求学生完成与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2]。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经历与业绩、企业家与校友的成功历程起着示范效应,帮助学生提升进取心,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提升学习愿望。另外,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过程,团队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以及成功体验,都将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因材施教,满足学习指导的需求
对于知 、好、 乐三个层次的学习境界,不同学生因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个体差异可能处于不同层面,且程度也有所不同。许多研究文献表明,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思想上有意识,但在行动上缺乏主动性,被动学习仍然占主体。对某所高校238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兴趣,有36%的学生能够比较刻苦地学习,45%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学习,可见处于“知学”层面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达到好学乃至乐学的学生比例并不高。《纲要》要求高校:“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开展因材施教,可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指导机会。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行为。高校应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过程,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从而建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境界的提升。
学业指导主要从师生协同导学和实践创新指导两个方面着手。教师不仅具有积极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责任,也可作为学生学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导生始于18世纪末19 世纪初期的英国,即选用优秀学生发挥同辈优势,在教师指导下,为有学业指导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业帮助,学生通过同辈指导、借鉴导生成功经验,认真审视自己的现状,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导师导生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搭建导学平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业指导需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激发学习动力的途径。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认为,“那些带有成就机会和成就感的工作、能带来兴趣和挑战的工作以及能带来提高和发展机会的工作,最具激励力量”[3]。高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实践创新活动、支持教师吸纳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推进校企合作等,搭建实践创新指导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和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及获得成功体验,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好学、乐学。
三、循序渐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倡导的目标学习法,学习目标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境界的前提。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实现学习目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开始,只有使大小、远近目标有机结合,才会避免一些无效劳动发生[4]。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业安排以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设立和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断获得激励,从而实现好学、乐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自身现状和能力来设定,这样即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学习过程中一些小目标因成功而获得的回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继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实现更多、更远目标。学生在实现目标、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欢乐,将增加学习信心和动力,进而提升学习境界。
大学根据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性,引导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不断修订自己的学业方案,实现最终目标。大一是探索期,帮助学生认识大学、了解自己,完成学习习惯的转变和适应;指导学生打好通识类课程基础,选择自己的兴趣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感官认识企业,了解职业要求。发展路径等;把当前需要与长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制定恰当的学业目标。大二是定向期,引导学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岗位短期实习,增强实践和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根据自身特性修订自己的学业规划方案,明确并逐步实现本阶段的目标。大三是全面发展期,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具体项目的准备,尝试兼职、专业实习或就业实习,在不断实践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能力和经验积累;指导学生系统评估和总结前两年目标的完成情况,帮助大学生根据主客观因素适时调整学业目标,确立并完成本阶段的目标。大四是收获的季节,是实现学业目标的关键阶段。指导学生对前三年的目标进行全面评估和认真总结,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分析市场需求,促进学生继续深造或顺利就业,完成本阶段的目标以及总目标。在时间维度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落实每一时间段的具体计划和项目,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区分轻重缓急,进行空间维度上的目标管理[5]。
参考文献:
[1][3]刘奕涛.以人为本的学习文化与大学学风建设的旨
归和治理模式的转型[J].江苏高教,2014,(3).
[2]王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缓解[J].
教育与职业,2014,(32).
[4][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
——全程化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上)[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9: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