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洁 孟庆军
摘 要:文章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与现实情况,分析了“工业设计”异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业设计”异地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工业设计;异地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01-02
工业设计不外是技术、艺术与文化相互融合继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设计,是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使命就是如何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去满足国家各个社会部门对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回顾近20年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从批评的角度则是万马奔腾、良莠不齐。问题归纳起来最突出的是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对学生设计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异地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更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加强异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是设计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1-2]。
一、异地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意义
异地专业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异地实践”教学)是指学生离开学校所在地,到工业设计应用更广泛、需求更旺盛的城市,切实感受工业设计的应用氛围、参与实践、同一线设计师相交流,进而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提高专业认知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工业设计是工业现代化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所探讨的是人的生活本体需要如何以物质形式具体外化。工业设计的这种专业倾向性,因我国南北经济活力的差异而在应用上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别与差距,而且这种差别与差距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缩小的可能,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地处北方二三线城市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当地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因此,“异地实践”对其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异地实践”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程,它更是对其所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次综合运用与实践验证,它必须考虑到这些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来解决现实的设计问题。此外,“异地实践”还对学生异地生活能力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解决能力的提高、意识认知及眼界的拓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异地实践”教学城市的选择与局限
工业设计应用先进地区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相一致的,它集中在主要的三大经济圈,即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三角,其次在成渝地区与沈大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对于东北高校来说,限于距离、经济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可供选择的城市主要是北京、沈阳和大连三个城市。北京因其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诞生了众多的设计公司和与设计相关的服务公司,可为“异地实践”提供极大的便利与服务,已经成为多家高校首选目的地城市。尽管高校教师与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尽可能将实践内容合理化、规范化进而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仍然难以掩盖“异地实践”中存在的巨大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异地实践”成果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三、“异地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实践内容的选择与落实难题
工业设计专业针对着整个工业生产部门,不同的高校虽然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行业背景、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衍生出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不会涵盖所有的领域,但一般也会有多个专业发展方向,那么实践内容就必然要尽可能多地覆盖本学校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是带队实习教师最难完成的幕后任务。近几年虽然有服务公司的帮助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但没有半年以上的沟通联络仍然难以落实合适的企业。且不说企业必须遵守商业秘密而不愿意让学生们研习实际设计项目,就是在需要的时间里也无法保证企业恰巧能够进行一个合适的设计项目开发,以供学生们研习。
目前,只能选择某种类型的公司就其过去完成的现已解禁的案例进行讲解,这与教师在学校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基本雷同,甚至个别公司的讲解会沦为企业发展史的介绍,造成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
(二)实践教学时间紧张
目前多数高校的“异地实践”的计划学时为两个教学周,基本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在10天内要完成对5到7个不同类型企业的参观或参与实践并且达到学习目的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目前基本的应对方案是事先由教师针对相应企业提出的讲解内容范围的要求,将对该企业参观或实践的目的与重点分解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迅速抓住参观或实践重点。
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忍受长时间的交通折磨与时间浪费。北京交通之难天下皆知,加之北京不同的创意产业园区又比较分散,外地学生的住宿地点与企业间距离难以保证,交通问题至今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外地学生在京住宿本身也是一个极大难题。在实习期间很难找到同时容纳60余人且费用低廉的宾馆,而且分散居住必然成倍加大管理困难而留下安全隐患。
现在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不同高校教学周前后的差异,借住于驻京高校已经放暑假的学生宿舍,但此举涉及很多管理问题,难以形成惯例。
(三)学生团队数量与企业承接能力的矛盾
现在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招收60人左右,在场地、人员等方面对于设计类型的公司来讲基本无法承受这样的人数集中来参与设计实践, 其对设计公司的设计生产活动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按照规定必须要有4名以上的带队指导教师,这对专业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细化学生分组就需要更多的带队教师,出差成本将会大幅提升,留校教师人数过少的话,又由谁来完成其他两个年级(四年级已经毕业的情况下)在校学生的教学任务呢?
(四)学生管理与安全问题
青年学生是一个易于冲动的群体,尽管实习指导教师多次强调管理要求与安全注意事项,但仍然难以避免偶发意外事件的产生,特别是初到异地,对周边环境尚未适应的时候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仅靠带队教师现场救火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准备多种应急预案,并且需要学生们熟知。
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加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分层级管理:分成若干个小组,由1名处理事件能力强的学生带队负责2—3人,由班级干部负责召集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再由班干部分别向指导教师汇报;二是常态化训练:利用低年级学校所在地进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们的能力,这样有了一定经验的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基本不会选择错误的应对方式。
四、“异地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展望
(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兼职教师的聘用
解决“异地实践”主要问题的最好办法首先就是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前述的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从数量上来讲,每个城市不应当限于1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而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发展6家或12家(以6个专业方向为例),每个合作企业都聘用2—3名优秀设计师为兼职教师(学校需要考察其是否具有指导教学的能力)。这样,不论选择哪个城市,都能够很轻易消化掉实习学生的数量,从而不再将北京当作实习的必选城市。带队教师的人数也不需要很多,1—2人居间协调沟通即可。当然作为对等补偿,学校在合作企业需要时做出相应的回报。
(二)注重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伙伴的多方联合
让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学生的住宿条件,有些强人所难,那么我们不妨放开思路,积极扩展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住宿条件的合作伙伴。事实上,可以把企业所在地的兄弟院校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即成为 “姊妹学校”,学生在“异地实践”期间可以用类似校际间交换学生的方式来解决食宿问题,并且与实习基地共同建立“校—校—多企”的多方合作伙伴联合基地。这不仅可以解决大部分“异地实践”的难题,更能开展学习竞赛、促进校际交流,提高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突出“异地实践”教学模块的中心化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随着信息网络的巨大发展,与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反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将会成为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是不能够在网络中提升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中心化将成为可能。因此,以实践教学模块为中心,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可能会成为5年后的新的教学模式。现在,一些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加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一些与工业设计类似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时期就进入企业实习,展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北方各高校应当总结国内外的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育教学时间安排上,将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放在注重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而三年级结合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系统学习和掌握设计技巧和设计规范,毕业生可以深入企业或公司重点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类似医学院学生的五年级临床实习)。
五、结语
信息网络将会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以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或许会成为未来的重要模式,也可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北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异地实践”将逐渐成为保证所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新型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伙伴多方联合合作模式必须及早开始布局,不然难以应对信息化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所产生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冲.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艺术与设
计,2011,(8).
[2]聂守宏.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改革探析[J].科
教文汇,2010,(11).
[3]蒋银健.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