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主问题的生成策略

2016-05-14 12:40陈雯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9期
关键词:主问题高中语文

陈雯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师定位不明确和教学预设不到位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优化,教师应设计好课堂提问的主问题。主问题的两大生成策略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预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问引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主问题 生成策略

课堂提问必须打破课堂教学原有的因提问质量而引发的教学零散性与无序性。也就是说,教师要设法找到一条提问构思主线来整合课堂的主要资源,确保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我认为这条课堂构思主线即教师课堂提问的主问题,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使课堂化繁为简、恰到好处、师生联动,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优化。

一、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扫描与效能发挥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起点,也是推动师生对话、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课堂提问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师的提问,一味地贪多求全,并无明显的针对性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问题只是点到即止,人为地割裂了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二是教师定位不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但静心细想,有多少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由他们牵引着学生学习,课堂提问走向都由教师来掌控,那么,教学就缺少了生成性,提问亦成为形式主义。三是教学预设不到位。没有预设的课堂,必将混乱、无序、高耗。面对不同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多元化、多角度,要使提问问得好,功夫全都在课外。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地位。对于课堂提问,教师应走在学生的前面,充分发挥教学效能。为了提高生成课堂“主问题”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文化积淀和教学能力,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知识架构等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其次必须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要深入教材、吃透文章、了解学情、做好教学设计,科学地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第三要创设好教学情境,追求高效教学。教学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努力优化课堂提问,使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提问主问题的生成策略

所谓课堂提问“主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探究的核心问题,有别于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它十分重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会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时间,具有前瞻性与全局性特点,是高中课堂教学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有效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主问题的生成策略,就是寻求教学思路与方法,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促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预设

1.从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实现文章与读者对话的第一接触点,也是读者解读文章重要性和独特视角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从题目入手,巧妙置疑, 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因疑而探究,进而激发深层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就结合文题,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即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怎么退和退的结果如何,设计了该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再展开教学。如此设计,可直接牵引学生进入文章学习,迅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艺术特点。

2.从文眼切入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词句。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重要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入手,抓住这条情感线索,科学设置主问题,开展深入教学,让学生找出能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苦闷的心情,从而明确文章基调。这样的“文眼”,既是行文起点,又是最后终点。学生都能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情致:欲摆脱“不宁静”生活,暂时找寻慰藉的芬芳,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的失落……淡淡的喜悦、幽幽的哀愁,依旧“颇不宁静”。

3.从关键词句着手

文章中常有学生难懂的关键词句,教师设置主问题时可围绕它们而展开。例如《拿来主义》一文,开头部分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这样的关键词,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故在教学中,教师可紧抓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设计主问题:怎样来拿?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从而明确议论文的破立结合的文学特点,并教给学生议论文的写法。再如,教学《我心归去》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难耐的冷清”来设置教学主问题,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作者的心理以及对故乡的独特思考,并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挖掘“我心归去”的内涵,形成对故乡的深层感悟。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问引导

1.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初感是指在与教学文章第一次亲密接触时所产生的印象、感受。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设置主问题,进行追问引导教学。例如,教学《老王》一文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可抛出问题:“结合作品谈谈重读之后的感受,哪些内容令你印象深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课堂主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对文章的认识、感受与实际生活的对接,丰富课堂教学。.

师:结合作品,谈谈你重读后的感受,你对哪些内容的印象深刻?

生1:文章写于“文革”时期,作者杨绛一家受到政治迫害,但仍帮助老王,老王对此感恩于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王送鸡蛋、送香油这一幕。

生2: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于不幸者的愧怍。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但他却以感恩之心、善良之意关照作者一家,送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

(教师补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问心无愧也!)

生3:老王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用自己最质朴的方式报答作者一家,没有过多的言语修饰,只有一颗最真诚的心。

(教师鼓励:你能不能再多说几句?)

生3:文章第5段最后“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中可以看出老王骨子里的善良,不受时事影响,映射出他人性中的闪光点。

生4:老王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他的家庭关系看,“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从他的外貌特征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从他的居住条件看,“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总之,他就是一个苦命的人。

(教师点评:概括条理清晰,分析到位。)

师(小结):文章通过老王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物的辛酸,但不幸外衣下却有着更为可贵的品质。

教学中,教师以充分了解学情为基础,把学生阅读初感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地“解放”了学生的学习,他们的个性化解读正是教学的亮点。所以,我们可以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呈现问题,但千万不能以自己的阅读认识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非仅仅是听众。这样,课堂就会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加精彩。

2.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王荣生先生在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中提到:“学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方智范先生也曾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质疑,把师生对话中的“价值点”转化为动态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以此机智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学生关心“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把“周朴园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作为主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章意识,最终完成了文章解读。而这恰恰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即“通过个性化语言和矛盾冲突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不谋而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了文章主线,减少了纷繁头绪,使得教学目标相对集中,生本对话更为有效。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不教”。我们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抛出 问题的创造性,要有抓住问题的敏锐性,尤其要做好统领课堂提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和实践工作,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恰到好处,让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实现真正的对话,使机械的教学内容与师生之间闪现出智慧火花,实现教学的质量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范维胜.也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兼与康宏东老师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2]郑黎.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2014(Z1).

猜你喜欢
主问题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