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洁华 王波
摘 要:在前期对江苏省“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基本情况及教学管理人员适应性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管理者的视角,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031-03
引言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的摇篮,是“大国工匠”培养的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高职院校永恒不变的主题。教学管理贯穿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始终,教学管理人员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肩负着教学实施、组织和改革的重要职责,没有一支理念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应性强的高职教学管理队伍,科学规范并适应工学结合改革大潮的教学管理就无从谈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然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一、“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江苏是职业教育大省,拥有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全国居首位,其中非国家级或省级示范(骨干)性的“成长型”普通高职院校在江苏省内占据了半壁江山。为充分了解省内“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状况,项目组分别就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及适应性情况进行了两次有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有所提升,但相对于示范性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1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导因素,教学管理工作在两者之间具有像纽带一样的重要作用,必然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中心。但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内部自上而下都认为教学管理工作仅是排课表、排考试、订教材、整理学籍、发证书等简单事务的处理,工作内容是固化的、没有含金量和专业化要求的教学服务。高职院校有个不成文的认定:教学管理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笔者甚至听过“教学管理工作小学生都可以做”的妄断。由于对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颇,高职院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上都不会倾注过多的精力,教学管理队伍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加之中国特色的高校行政化之风盛行,高职院校中部分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有着关系教职工个人切身利益的权利,在校内更有话语权,其地位相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更高。
2缺乏相关的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与学校内部的环境相关,从调查及长期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各高职院校尤其是“成长型”高职院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两轮人才培养教学水平评估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有规划、有制度、有考核、有奖励,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标准配置”基础上更努力向“豪华配置”迈进。相较之下,对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切实研究过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必备的教学管理队伍的配置问题,教学管理岗位人员严重缺失,教学管理人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发展不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平均各个二级学院仅配备2—3名教学管理人员,即一名教学秘书及分管教学的副院长[1],高层次、高职称的人才并不愿意在教学岗位上承担教学管理的任务,这些与一个学校的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是相关的,“成长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及成长的土壤不尽如人意。
3缺乏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支撑,教学管理队伍无法适应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需要
教学管理理念必然决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方法,影响工作成效及管理结果。由于长期受“重教学岗位、轻教学管理岗位”的传统弊病影响,“成长型”高职院校对在岗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培养的意识,培训机制缺失,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没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或上岗后无培训,无法及时了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及大政方针。正是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缺乏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的支撑,最终导致了当前高职教学管理队伍无法适应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工匠”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强人意。
4基层单位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成长型”高职院校经历了迅速扩张期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学生人数基本是办学初期的3—4倍。然而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的激增,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而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问题并未排上议事日程,教学管理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只要能维持现状,不出现所谓的“教学秩序混乱”现象就无伤大雅。尤其当前,各二级学院作为基层教学单位,肩负的教学管理任务更为艰巨,工作内容更为具体,而实际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基层教学管理岗位的寥寥无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学管理负重前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饱和,无暇顾及个人的学习和自我的发展。另外,由于职称晋级难,教学管理职称系列认可度低、个人升职无望等实际问题,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层次很难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5教学管理人员学习能力不足,教学管理队伍业务能力不精不全
“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为学校升格前的遗留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工作中凭经验主义“吃老本”,面对工学结合的改革管理故步自封,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教学和管理的改革。还有部分人员新进入教学管理岗位,但是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没有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传帮带”,业务能力的掌握完全靠自我摸索,边学边做,疲于应付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岗位中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导致教学管理业务能力不全不精。尤其当前,在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工作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配备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无暇对基层教学单位的业务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业务能力也无法整体提升。
6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的普及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日趋复杂多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用敏锐的视角依托自己的工作内容开展教学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成长为工作领域内的专家。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成长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手头无休无止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及专业性的研究,教学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学管理水平一直停留于低水平、低层次上。此外,教学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处理行政事务,逐渐丢失了自身原有的专业,而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又没有成长起来,从而专业的自我认可度越来越低,逐渐迷失自我的发展方向,最终导致工作的热情退化,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及适应改革需要的管理创新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教学管理队伍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质量提升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尤其对于“成长型”高职院校而言,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更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工作重心,唯有依靠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这两驾马车,才能一起拉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此,笔者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从一个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提出队伍建设的思路,以期促进“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能上一个台阶,教学管理工作能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
1正确认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
高职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有效实施教学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最为核心的管理工作,而“成长型”高职院校在“促内涵、提质量”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因此教学管理的作用更显举足轻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及学校惯例,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号上或是申报的材料中,没有落到实处,有“雷声大雨点小”之感。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正确认识教学管理工作,认识其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正教学管理的位置,才有可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才有可能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扫清道路上的障碍。此外,在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还需要严格界定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之间教学管理的权责问题,逐步理清并区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在政策上适当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倾斜,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留住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升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
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应是一句口号,必须从细处和实处着手。一方面政府层面可以借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思路,从政策上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出要求,从制度上出台教学管理岗位人员配备比、从业资格、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等相应制度,使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更需要高职院校自身想办法、找对策,在学校层面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需要学校上层领导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相关的职能部门投入精力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科学地规划教学管理队伍,制定人员选拔与培养、岗位准入、青蓝工程、定编定岗、激励机制、考核评价、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相应的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促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有质的飞跃。
3业务培训常态化,以先进的高职教学管理理念武装队伍
高职教学管理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紧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长期以来,教学管理人员忙于处理繁杂的教学管理事务,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学习和培训,理念落后,无法跟上形势的变化,工作陷入低效低质的反复中,教学管理水平无法提升。因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一是严把入口培训关,加强上岗培训,做实岗前培训内容,严禁没有培训就仓促上岗的情况;二是组织在岗培训,分层次培养,业务培训不断线,形式多样化,内容前沿化,确保教学管理人员能及时把握高职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风向标和先锋队;三是安排业务骨干去对口的业务部门或示范性院校跟岗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常规化,用先进的高职教学管理理念武装队伍,逐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4充实数量优化结构,促进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和队伍结构是一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需要重点考查的两个量性指标,充足的人员配备是基础,合理的队伍结构是保证。因此,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必然要在数量和结构上下功夫。首先应该充实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等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尽量优先考虑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建议可以根据二级学院的学生人数合理设置教学管理岗位,核定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确保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调整当前队伍的结构。如通过挑选一批优秀的“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三高”人员,引领队伍,并结合工作实际表现适当分流一些不适合在教学管理岗上的人员,采用优胜劣汰的机制永葆教学管理队伍的活动与动力;另外,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把有经验、有能力、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后,必须加大当前教学管理队伍的锻炼与培养力度,让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成长为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唯有多渠道、多方式地促进教学管理队伍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改变“在岗的难发展、人才不在岗”的尴尬局面,才能打造出一支教学管理的精锐部队。
5结合个体的专业成长,打造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团队
高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和队伍优化发展的需要,更应成为教学管理人员个人的诉求。所谓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即是教学管理人员在专业生活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素质,成为教学管理者的过程[2]。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应该包含队伍中个体的专业成长和队伍整体的专业化两方面的内容,个体的专业成长最终促进整个队伍专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外在环境的刺激,如专业化标准的设置、专业性的考评体系、科学的奖罚机制、完善的专业培养体系都是重要的外在要求;另一方面更需个体内化为自身需求,即对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景,尤其对于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掌握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该熟悉所在部门的专业构成,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及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教学。但是,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策略,以此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并最终实现教学管理团队的专业化。
结束语
总之,“成长型”高职院校应把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全面、适应性好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提升到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紧抓不放,常抓不怠,并通过领导重视、制度建设、加大培养、激励专业发展等方式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性调整,以真正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大国工匠”人才的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俞洁华,王波.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与“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62—65.
[2]喻太红.关于推进高校教务员队伍专业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8):335—336.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