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MOODLE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14 08:14梁亚冰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Moodle平台

摘 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发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主要创新。我们依托Moodle平台在《普通语言学》课堂上实施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显示,依托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缺失、师生关系割裂的缺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 混合式对分课堂 Moodle平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54-02

1 引言

大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和精深性的特点,大学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大班授课,加之社会浮躁,学生学习功利化,致使学生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理论知识丰富,信息量大。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逐章讲解﹑阐释理论﹑学生听记的上课形式,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教与学之间缺少双向交流。目前,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缺乏,教师抱怨学生不会学习,而教师纠结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和谐,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率先提出“对分课堂”这一原创性高校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创设出来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发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张学新,2014)。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做到“隔堂讨论”,先讲后学,课后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针对性。“对分课堂”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张学新,201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具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被众多一线教师所采用,并受到搜狐、凤凰教育、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复旦大学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出版了《教与学》内刊的对分课堂专辑,向全校教师推介。近三年来,有关对分课堂的论文已有15篇,其中张学新(2014)的《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杨淑萍等(2015)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最具代表性。

3 对分课堂的特点

相比时下的慕课﹑翻转课堂等,对分课堂更加简便、灵活、切合国情,并且可操性强、见效快。对分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分课堂不同于合作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的内涵是引导式全班讨论,要求小班讨论,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负担重,压力大。对分不是研讨课程,是自主式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负责记录监督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学生是否跑题以及问题讨论的质量和角度,讨论内容主要是上节课不懂的地方。第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受环境限制,不分大班和小班,形式及其灵活,尤其适合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乡村课堂使用,对分课堂方法简单,不需投入,见效快。第三,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作业太多太难而完不成,学生会有挫败感,怪老师要求太苛刻;作业太少太简单,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思考。对分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层次和级别给分,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和心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内心的成就感。最后,对分课堂推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通过自主式小组讨论,充分释放学生活力,学生的问题倒逼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很多大学课堂教学氛围不好,低头族较多,大学教学质量令人堪忧。2015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大学教师在挣扎”这一现实问题:如果老师严格把关,会受到学生的谩骂;如果全面放水,又有失教师的道德良心。湖南科技大学彭美勋在自己教学中发现,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改试卷,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挂科。北京大学的张海霞教授说,放水使学生达不到应有的培养目标和社会期望,普遍放水是冲垮教育的洪水,是冲毁社会的海啸。《普通语言学》是一门枯燥的专业理论课,笔者经过一学期的授课后发现,纯粹的理论知识课受到学生的“排斥”,无论教师在课下如何努力备课,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玩手机、睡觉、讲话已是普遍现象,一个概念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好几次,但是下次课提问的时候,仍然一问三不知。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符合知识的吸收消化过程;对分课堂强调隔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4 依托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是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目前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第一热词,Snart(2010)根据自身的混合式教学经验提出了大量可操作性的混合式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美国的Michael B. Horn和Heather Staker(2015)介绍了许多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征,为正确运用混合式学习提供了一个步骤清晰的行动指南。国内与混合式教学相关的新型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研究备受关注,如汪敏等(2011)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混合式的英语教学;马永强(2014)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2015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与易班网首次联合开发“泛在”学习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标志着对分课堂在网络时代的新进展(朱晓芳,2015)。依托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是一种结合线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线上MOODLE学习平台,既保留传统教学特点又吸纳网络时代进展的教学模式。

4.1 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流程

对分比例极具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氛围﹑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等及时调整对分比例。混合式对分操作“三部曲”为“讲授”,“吸收”,“讨论”,进而细化为五个环节:讲授,课后学习,独立作业,小组交流凝练问题,全班交流。《普通语言学》每周2节课,教授16周,覆盖教科书10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周第一节课教师讲授课程概论,第二节,讲授教材第一章内容,学生课后阅读第一章,完成作业。第二周第一节,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章内容,第二节讲授第二章内容。以此类推,每周第一节学生讨论,第二节老师讲授,师生对分课堂时间。

《普通语言学》课程内容复杂繁多,教师课堂讲授要有选择有重点,主要介绍该章内容的基本框架、概念和理论等,坚持“有所讲,有所不讲”,既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学生的总体水平,还要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使其主动学习;学生课后独立学习,观看视频、阅读指定材料,完成作业,例如,写出读书笔记,展示精彩片段,并准备问题(例如3个“帮帮我”,3个“考考你”);上交个人作业后,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凝练问题,形成小组作业上交; 隔周后回到课堂,跨组交流,对学习内容进行表达与质询,最后教师答疑、总结。

通过MOODLE平台递交电子版或照片。通过个人作业,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小组内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小组作业则是凝聚小组智慧,为跨组交流做铺垫和准备。

4.2 讨论环节的组织和实施

讨论环节,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作业计分,优秀作业展示,围绕“考考你”,“帮帮我”开展组内和组间的讨论。讨论结果上传MOODLE平台,丰富期末考试复习资源。

教师是讨论环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制定讨论的基本规则、确保讨论小组结构合理、引导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恰当使用释义﹑确定意义﹑积极反馈﹑质疑﹑总结等表达策略促进讨论,打破僵局,让小组讨论“动起来”。教师要干预讨论中的“垄断者”,了解讨论中的“沉默者”,帮助内向性格的学生也能参与讨论中来。

4.3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考核机制

尊重和保护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增加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比例,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频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采取达标式考核,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标准,给予更多展示能力和优异性的空间。

4.4 对分课堂与教学信息化和谐相处

依托学校推行的MOODLE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颠覆性的整合优化,搭建网络“动态”课堂,与对分课堂教学交相呼应。主讲教师在 MOODLE 平台上依据教学大纲可以创建课程学习模块、课程学习与交流模块、课程体验模块、课程体验反思与评价模块、微课与视频模块以及教学大纲与教案等。借助MOODLE平台,学生可以完成、提交作业,查看教师评语,并交流讨论学习体会与难点,反思自主性学习过程与效果;教师可以发布作业及要求,评阅作业,并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5 混合式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

2015年秋季学期,在《普通语言学》课堂上首次尝试混合式对分课堂,该课程理论性强,大班授课,学生71人。六周实践后发放对分教学问卷,82.7%的学生对其在混合式对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将近86%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合适或较轻,大约80%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对分学习较好或很好。通过混合式对分课堂的实践,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增强,有效遏制“低头族”,学习气氛轻松,学习效率提高,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提不出有创造性或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需要进一步加强。

6 结语

总体来说,混合式对分课堂是一种增强学习主动性、教师减负、师生互学的教学模式。依托MOODLE平台,有效支持对分课堂的开展,形成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协作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但要保障混合式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考虑如何把握课堂讲授深度,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以及如何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Jason A. Snart. Hybrid Learning: The Perils and Promise of Blending Online and Face-to- Face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York: Greenwood Press, 2010.

[2] (美)迈克尔.霍恩(Michael B. Horn)和希瑟.斯泰克(Heather Staker). 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 马永强.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2):104-105.

[4]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5] 杨淑萍,王德伟和张丽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5):653-658.

[6] 汪敏,林筑英.基于微博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新课程,2012(12):114-115.

[7] 朱晓芳.五位教授共上一门课,消灭上课“低头族”.[EB/OL]. http://http://news.sina.com.cn/c/2015-04-22/023031744451.shtml.

作者简介:梁亚冰(1980-),女, 河南洛阳人,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Moodle平台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效果分析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物流运输管理》微课资源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