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英 张媛
摘 要:思辨能力培养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英语教学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怎样合理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学生成长。连接主义强调学习内容之间的互联性和开放性。注重利用多样化的平台习得更多更新的学习内容。基于连接主义学习观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能够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连接主义;思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8-02
一、引言
连接主义是加拿大教育学家Simens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不同信息源和知识源之间的连接。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并且开始着手基于连接主义的教学。而思辨能力作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在我国已经展开多年,但是,笔者以“连接主义”和“思辨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结果发现未有把两者做结合的相关论文。以两者的结合为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开展。
二、连接主义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
2004年以来,Simens在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提出了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出生时大脑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间关系的倾向,会从包括视觉、听觉、知觉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并把所获取的这些信息都储存在形似神经元等大量节点即离散性等知识结构组成的神经网络中[1]。连接主义观点认为,学习主要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node)和连接(connection);这两个元素影响网络整体构建和认知系统构建。连接是节点间任何形式的链接,学习网络的形成是持续创建节点及节点间新的连接或改变连接间的激活模式的过程。节点之间互相影响,以动态的方式更新和处理信息网络连接。
从学习者的角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网络的建成过程,学习者未知的外部网络信息资源节点和已知的内在知识资源节点之间进行互相连接,各节点和信息源之间、学习者之间的都互相连接融合,形成一个个分立的学习网络。这些分立的学习继续连接、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学习网络。学习者学习网络的形成是持续创建节点及节点间的激活模式的过程[2]。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习者,其所接受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看成是学习网络中的节点,这些节点互相联系,形成了强大的学习体系影响着学习者;同时,学习者的所有节点信息需要被不断更新。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强调通过不同领域、不同概念与理念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
基于连接主义的教学特点
开放性。大量的课堂或非课堂内容,通过节点被互相、肆意地进行连接,教学活动参与者(师生)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进行交换和整合并且应用到学习中,这种新的学习平台能够不断地进行更新。
相关性。学习者的知识更新是跟所有不同节点互相联系的,不同节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基于连接主义的教学要求参与者吸纳来自不同平台的最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时事新闻,也可能是正确的教学策略,抑或者是基本的教学内容,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并影响教学主体的教与学。
三、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概念
思辨能力也称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关于思辨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主要有“The Delphi Project(德尔雯报告)”项目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即思辨能力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Richard Paul的“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三元包括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以及1990年Anderson结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的认知能力六级模型。这一模型主要将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3]。本文主要以认知能力六级模型为指导,旨在提出合适的课程设计提高大学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特别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二)思辨能力国内外研究
西方学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外语教育对思辨能力的关注也可以追溯到1998年黄源深先生撰写的《思辨缺席》一文[4]。笔者以“思辨能力”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上的相关论文并发现对思辨能力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三年来,对思辨能力研究集中在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具体集中在思辨能力模型构建和检验方面。而对大学英语教学怎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对怎样合理地完成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却比较少。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一直被批判思辨能力缺乏。因此,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中国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如,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Vivian Lun等三位学者在新西兰某大学对中外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西方学生思辨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源于语言问题而非文化问题。若语言水平得以提高,中国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思辨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国内学者文秋芳带领研究小组对国内文科学生思辨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发现[5],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于其他文科学生,但是几年学习中后,其他专业的学生的思辨性有大幅提高。而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的变化幅度却小于其他专业学生。
由此可见,思辨能力跟西方文化的吸收关系密切,但是怎样合理设置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及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
(三)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受到诟病。“费事低效”、“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是学术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最大的印象。尽管近年来受益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网络教室、媒体自主学习中心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够更流利用英语进行表达,但是,仔细研究发现,大学英语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缺乏深邃的思想,语言空洞,没有实质内容,思辨缺失现象较严重。纵观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分为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些课程大多重在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打磨,而缺乏学科训练和人文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源,但是缺少正确的指导,也将无益于他们能力的养成。根据思辨模型,阅读课程和听力课程中的基本阅读材料的输入和听力技巧的培养可以归为认知阶段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而口语课和写作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评价和创造能力,需要学生在现有的语言基础上,对一些具体话题或热门事件作出思考和评价;利用长期学习养成的语言基本功来创造出新的语言现象。因此,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益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基于连接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思辨能力培养
(一)创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1.早日探索“以训练英语基本功为基础,以百科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培养模式,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百科知识就像是学习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影响学生。百科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参与到对事物的评价中,丰富课堂的创造性。
2.充分利用web2.0网络学习环境所带来的交互式学习条件,以微博、QQ、微信等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学习;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互联网平台上的热议话题,邀请学生以英文来参与讨论并撰写时文报道。学生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最新热点事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注重节点、信息源之间的交互设计,筛选和连接信息源。连接主义强调节点与信息的互相连接,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源都是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也带来了资源失衡和安全危机等问题,懂得正确筛选信息源本身就是分析评价能力的体现。重新整合信息源更是培养了师生的创造能力。
(二)合理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的创建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是,肆意的连接会让教师迷失在海量资源中,造成偏离教学目标的后果;同时,学习者面对大量的信息,由于惰性使然,也可能会造成避重就轻,只选择最简单的信息和任务。这样,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反而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从传统的教师讲座为主,提问为辅,转变到苏格拉底式的思想讨论和小组课堂展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多假如一些技能型环节,如演讲可以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话题的分析和评价;报刊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竞争力;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研究和思辨能力;这些传统上英语专业课程可以以课堂环节的形式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另外,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过渡。
(三)更新教学评估设计
1.教师在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时,不能只关注总结性评估,要更注重过程性的、发展性的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随堂展示这种技能型评估方式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拓展。
2.增加评估形势,除里教师进行评估外,还可以采用同伴评估和自我评估,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估都是提升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3.对教学资源也需要在学前和学后进行评估,哪些资源的输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学目标和实际应用相吻合。切断那些无意义的、干扰性的节点之间的连接。
五、结语
基于连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顺应大学英语学科的发展。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评估方法的更新在各个方面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六个方面的认知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2008(5):3-9.
〔2〕石晓娟.网络连接主义视阈下的视听说认知范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3):73-78.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5〕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文国英语专业与其它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