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客学诚法师

2016-05-14 19:54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法师寺庙佛教

蔡如鹏

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学诚法师一直保持着一个正派而主流的形象。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寺庙商业化,同时也积极与高层互动,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

他在互联网上有近百万的忠实“粉丝”,每天一言一行都备受追捧。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直接掌管着三大名寺。他的微博被翻译成12种语言,可以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人群。他还把汉传佛教带到海外,刚刚在欧洲建立了第一座内地的佛教寺院。

在中国,在互联网上活跃的高僧“大V”不乏其人,比如被网友戏称为佛门“萌主”的延参法师,“粉丝”超过了4600万。但是学诚法师与众不同,原因不仅在于他在网上一呼百应。

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和所辖寺院规模的扩大,现年50岁的学诚法师凭借他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影响力,正在使古老的佛教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延伸至海外。

他改变了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佛教的看法。一些就读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甚至因他皈依佛门,而更多的信众则将他视为精神导师,跟随他寻找人生的意义。

在他的带领下,地处北京西北郊的龙泉寺如今殿宇辉煌,僧人和居士川流不息。每逢节假日,上香的香客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谁又能想到,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座仅有5名僧人、连吃水都不能保证的破败小庙?

这一点一滴改变的背后,是佛教在中国正发生着细微的变革。

龙泉寺的重生,不仅填补了北京知识分子最密集的海淀区建国后50多年没有佛教活动场所的空白,而且颠覆了世人对佛教避世、守旧的古板印象。在这里修行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僧人,他们中不乏具有博士学历的高知。作为新鲜血液,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僧团后又赋予了这座禅意浸润的古寺新的生机。

今天的龙泉寺仍然沿袭着晨起诵经、每天“出坡”(劳动)、集体用斋的佛教传统;但另一方面,僧众又透过互联网对寺庙进行管理,网络渗透到修行、起居、弘法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诚法师走出了一条既拥抱互联网又恪守清规戒律的佛教变革之路。

两位年轻的学员在寺庙内的教师默诵经文

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学诚法师一直保持着一个正派而主流的形象。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寺庙商业化,同时也积极与高层互动,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他认为,佛教与“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深度契合;他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宗教界的基本遵循;他呼吁,佛教为“一带一路”推进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

“中国佛教界要始终坚持与主流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他表示,“佛教的兴衰存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则佛教兴。爱国爱教,体现了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无论是吸纳高知弟子、运用网络弘法,还是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顺应国家战略,在这位中国佛教界的当家人看来,都是佛教适应时代的变革之举。“现在我们不能紧闭山门,”他常对弟子们说,“如果我们还是封闭起来,只管自己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掉。”

互联网也是道场

2015年10月,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其中,一场主题为“佛教与互联网”的分论坛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佛教与互联网相遇,能发生什么?

提议设置这场分论坛的正是论坛主办方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学诚法师。“人类当前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佛教也无法置身事外。”这位新任会长说,他希望透过这场论坛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

事实上,此时的他早已是网络上的风云人物了。在门户网站新浪网上,他博客的累计访问量高达1800万;在中国最大的两家微博平台上,他粉丝的数量超过了90万。每天早课过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微博上与网友互动,回复大家的提问——这已成为他每天一个多小时的例行工作。

网友们的问题多是自己的困惑与烦恼,涉及家庭、职场、学业、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学诚法师的回复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网友问:“师父,请问怎样才能放下过去?”学诚法师答:“转身,面向未来。”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网友进行交流,是因为“微博弘法的超越性、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使其产生出单纯寺院弘法所难以达到的广泛效应”。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学诚法师弘法的重要道场。他经常用来强调互联网对佛教重要性的一句话是:“佛教若排斥互联网,就没有力量。”

学诚法师最早接触自媒体是在2006年,当时博客刚刚在中国兴起。那年年初,他搭乘飞机,碰巧边上坐了一位新浪网的员工,后者当时正在为推销公司的新产品——博客四处奔波。于是,学诚法师在他的劝说下,也开通了博客,没想无意间竟成为了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

对于如何应用这个新事物,学诚法师坦承,当初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把过去自己发表的一些文章拿到上面去登。登完了没有东西登,怎么办?”他后来回忆说,“我就去做了一个调查。大家说,喜欢了解寺庙里面的出家人是怎么修行的、怎么生活的。之后我就组织寺里的法师集体创作。所以我这个博客,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博客,还是一个众人的博客。”

随着博客浏览人数的增多,文章后面的留言也渐渐多了起来。对于留言,学诚法师的原则是有问必答。“在与网友互动的过程中,我就慢慢体会到,佛教弘法需要利用互联网。”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不然的话,我们庙里边即使修得再大,他从很远的地方跑到庙里面来见一个出家的法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此后,学诚法师网络弘法的尝试便一发不可收。

2008年,龙泉寺的官方网站“龙泉之声”上线;2009年,微博取代博客逐渐流行,学诚法师也及时调整方向,把网络道场转向微博。如今,他的微博不仅每天更新,而且还会定期推送一则由龙泉寺动漫制作中心原创的多格漫画。漫画以一个叫“贤二”的小和尚为主角讲述一个小故事,最终导向一个人生或佛学道理——这些话来自弟子们平时在听师父言教时的记录。

最近风靡网络的“贤二机器僧”则是龙泉寺网络弘法的最新尝试。这台身高50多厘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形象“呆萌”可爱,而且聪慧机智,可以与人进行对话。它一经问世,很快就成为网友的新宠。“你今天吃什么?机器人不用吃饭,这还用问吗”“塞车怎么办?正好可以念佛”“你为什么懂这么多?懂得多,麻烦就多”……这些逗乐子的对话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在龙泉寺动漫制作中心,一位正在用轻粘土捏塑“贤二”模型的义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无论是“贤二”系列漫画,还是“贤二机器僧”,动议都出自学诚法师,“他常跟我们说,太严肃的东西,大家往往有畏惧感,心生远离。佛教的弘法形式应该适应社会发展,让大家喜闻乐见。出家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要有勇气接受新事物。”

2015年4月,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具互联网思维”的方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在当选当天的发言中,谈及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重点,学诚法师提到的第一条就是,要处理好佛教基本教义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关系。

他说:“科技的影响无孔不入,主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的基本教义需要对现代科技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才能更好地体现佛教的价值,同时佛教自身的教理教义在新的时空因缘下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不过,拥抱互联网并不是学诚法师探索佛教变革的全部。

人间佛教

在龙泉寺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寺庙中午向信众和有需要的游客免费提供斋饭。饭菜由专人分发,虽然简单,但量管够,还有水果和咖啡。

贤伟法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赶上一些法会活动的高峰期,在寺庙用斋的信众有上千人之多。“最初,我们也担心,这么多人来龙泉寺吃、喝,会不会把寺庙吃垮?”不过,现在结果是越来越多信众的到来不但没有吃垮龙泉寺,反而将龙泉寺的各项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除了为信众无偿提供食宿外,龙泉寺还是中国少数不收香火钱的寺庙之一。同时,它还定期举行各类禅修班、法会,向公众免费开放。

打开庙门,拆除寺庙与社会之间的藩篱,这正是学诚法师在龙泉寺所作的寺庙转型的一种探索。

“面对当前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佛教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说把庙门关起来,这显然是不合时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敞开寺门,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我一向主张,只要有兴趣,大家都可以来寺庙免费吃、住,参加法会和各种学习班。至于经费,我坚信‘道心之中有衣食。”

尽管早在23岁时学诚法师就成为了福建莆田广化寺的方丈,但他真正尝试寺庙的现代化转型却是在2005年。这一年,他作为方丈开始重建荒废多年的龙泉寺。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寺庙应该怎样办,才能够走出一条既符合佛教传统规制,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路。很多寺庙长期以来都是延续传统的做法,比如‘百丈清规,它是一千多年前制定的一部规约,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定出来的,而现在的社会形态已经跟那时候大不相同。究竟如何管庙,如何制定规矩,如何培育僧才,才能使僧人既能够在寺院里安心办道,又能够有弘法能力来服务信众。”他回忆说,“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所以我想在龙泉寺做一点尝试。”

除了北京龙泉寺、福建莆田广化寺,学诚法师还是存放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地陕西宝鸡法门寺的方丈。

他曾对自己掌管的这三座寺庙进行过这样的比较:莆田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受整个社会大思潮的冲击比较小,广化寺的日常活动就是持戒、念佛、修行,坚持传统丛林风范;法门寺走大众化路线,接引广大善男信女参访佛教圣地、朝拜佛指舍利;龙泉寺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精英化,为中国佛教发展探索新模式、培养现代弘法人才。

不难看出,对学诚法师而言,广化寺和法门寺代表着对佛教传统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龙泉寺则代表着他向往的未来。

坐落于北京西山凤凰岭的龙泉寺,原本是一座荒废已久的辽代古寺,规模很小,低矮的山门甚至容不下一辆轿车通行,但这并不影响学诚法师在此施展抱负。他说,“庙不在大,有法则灵;寺不在名,有人则兴。寺庙可以小,但出家人的心胸要大,眼光要远,愿力要宏。”

在学诚法师的带领下,龙泉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蜕变。这种蜕变让佛教开始走出寺门、贴近众生、融入社会、回应时代关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杨潮光是《学诚大和尚侧记》英文部分的审校者,去过很多次龙泉寺,与学诚法师也多有接触。在他的印象中,学诚法师是龙泉寺的精神领袖,“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人才,特别是一些青年才俊,渐渐加入到佛教中来。”“因为他的出现,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一位常住居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学诚法师在龙泉寺所作的这些尝试,“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代表了中国佛教一个非常积极的方向:人间佛教”。

发轫于清末民初的“人间佛教”提倡,佛教不是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而是要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改善世界。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应积极入世,参与社会。

“人间佛教”的思想首先是由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提出的,后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等人的传承与发扬,而后者也正是学诚法师的伯乐。

学诚法师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熏陶下,学诚法师10岁起自发茹素,12岁开始读诵佛经,并在16岁那年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落发为僧。

出家后第二年,学诚法师便考入中国佛学院。在接下来7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北京法源寺潜心学习,并在此期间得到了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和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朴初居士的赏识。

1988年,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赵朴初力排众议,举荐仍在学习中的学诚法师担任住持。赵朴初回应那些质疑说:“有些人说他太年轻,这有什么关系?抗战时我们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当了司令员。”就这样,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成为了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

学诚法师也没有辜负赵朴初的提携。回到广化寺后,他一面坚守佛教传统戒律,一面积极推行“人间佛教”的理念。1989年他当上广化寺方丈后不久,就邀请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新加坡僧人到寺里办电脑培训班。那时,广化寺里拥有一台整个莆田也极为少见的286电脑。贤伟法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方丈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至今仍不见衰减。

在与学诚法师的交谈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年近“知天命”的他,熟谙各种新鲜事物和社会时尚,对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心理极为敏感,相当入世。他不仅知道“物联网”、Twitter,还对记者所处的媒体行业了如指掌。闲聊中他关切地说,“你们现在压力不小吧?”

但学诚法师的“入世”与现在很多寺庙的世俗化、商业化却有本质的不同。他说,“我们做入世的事,但用的是出世的心”。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有记者问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学诚法师,如何看待“名山被上市”“寺庙被承包”等现象,他回答说,佛教的功能是化世导俗而不是世俗化,是化商业而不是商业化。

在他看来,世俗化、商业化对佛教的发展极其有害。“寺庙里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道风的味道逐步淡化,寺庙宗教的功能就发挥不足。”学诚法师警告说,“如果佛教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明显,自身建设搞不上去,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知不觉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乃至成为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落后者。”

虽然龙泉寺网络弘法做得风生水起,但寺内上网和手机的使用却有着严格的规定,普通僧人接触不到网络,甚至看不到电视、报纸,他们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学修环境之中。

学诚法师小心翼翼维护着“入世”和“出世”之间的各种平衡,而这中间最难拿捏的,当属如何与政府互动。

佛教的供给侧改革

1949年以前,中国汉传佛教僧人的人数在50万左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侣被迫还俗,这一数字一度接近于零。改革开放后,佛教在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但在学诚法师看来,这远远不够。

“现在大家都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实上,宗教的供需也是严重失衡,亟须供给侧改革。”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天在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北京城区,登记在册的出家人只有200多个,正式开放的寺院仅20余家。

这种失衡的局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是司空见惯。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目前全国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有3.3万家,佛教教职人员22.2万人,其中汉传佛教教职人员仅7.2万。差不多一个寺庙平均只有两三个出家人。

“佛教的兴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则佛教兴。”在这位新当选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看来,当前佛教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社会思潮缺乏应有的、最基本的回应能力,对整个时代的文明不甚了解,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佛教就走不出寺门,不容易真正地为大家所关注。”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学诚法师会很自然地提及“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意识形态语汇。在寺院举办的法会上,他积极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引导佛教信众遵纪守法,做一个模范公民,要求僧尼“紧跟时代,随机应变,契理契机”。他的入世之举总能契合国家大局,紧跟政策热点。

2015年9月4日,龙泉寺邀请了海峡两岸24位高僧主法,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祈祷法会。法会前,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不久的学诚法师宣读了《中国宗教界和平文告》。法会前一天,中国政府刚刚举行了盛大的阅兵。

2015年初,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会议,并公布了这一战略的《愿景与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中国佛教协会接连组织了两场讲座,并对外宣传称“从不同角度阐述佛教在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为此,学诚法师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谈丝路文明的新书《文明的对话——中国佛教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纽带作用》。他在书中表示:当代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他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仅是一张经济蓝图,也是中国佛教走出去的“路线图”。

沿着这份“路线图”,2015年12月龙泉寺在荷兰建立了第一座海外寺院——龙泉大悲寺。“它将成为西方人全面、正确了解汉传佛教的窗口。”学诚法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可以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有力支点。”

作为宗教领袖如此深度参与国事,将佛教与政事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有人表示不解。曾有记者问身兼数职的学诚法师,“这些角色在你身上是否会有冲突?”

“不问政事从来不是佛教的本来面貌。”他答道,“在当今世界,国家和社会都期许佛教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佛教的责任。”

猜你喜欢
法师寺庙佛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佛教艺术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法师削皮
不见悲则喜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