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 王烨
品相与格调交相辉映
——评电视剧《琅琊榜》
□王灿王烨
摘要:电视剧《琅琊榜》播出后广受好评。其精致的画面造型、尊礼尚义的高远立意以及细致入微的细节关注充分彰显了该剧制作的高水准与严要求。《琅琊榜》的成功更在于它让人感觉到影像之美,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琅琊榜;画面造型;历史情怀;细节处理
《琅琊榜》是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以扶持明君、平反冤案、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才冠绝伦的“麒麟才子”梅长苏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开播后,该剧每日网络播放量均维持在3亿左右,稳居电视剧点播榜首,微博热议指数排名第一,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该剧主题宏大,叙事节奏张弛有序,人物个性鲜明,画面造型精致典雅,细节处理认真严谨,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安·梅茨曾言,“电影中说故事的诉求太过强烈,以至于电影的主要组合要素——影像,竟退到了情节的背后,可是一部电影的情节却必须靠影像交织而成。如果我们愿意相信某些讨论分析,则可以肯定,电影应该是一种影像的艺术才对。一个人看完一部电影之后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虽然实验的方式不同,但结论却一样——只留下情节以及少数一些影像。”①同样,电视剧也是一门通过视觉影像来进行传达故事及其意涵的艺术。
影像成为一种语言,而这也正是电视剧叙述的基础所在。因此研究一部电视剧如何说故事,对其呈现的影像做整理与解析是首要的功课。尤其在当代,电视剧对影像的经营已经超越了内容的需要,影像自身在言说。通过影像,观众将个人体验与导演的原初经验形成重合或交叉,构成了当代电视剧的魅力。影像只停留一瞬,观众要凭构图、人物与背景的特征去补充图片以外的故事。电视剧中的每一瞬影像都矛盾地存活着:它独立承载画面一刻钟的生命,然而它也支撑了电视剧世界内部的永恒。《琅琊榜》的好看恰如很多观众所说的那样,不仅仅是剧情的好看,更因为该剧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即生理意义上的“好看”。
从《琅琊榜》中镜头的运用来看,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让人物性格更加深入人心。不仅是脸部表情的特写(如图1),连肢体的互动亦都是以大特写呈现(如图2),镜头逼近人物的动作表情和情绪反应,直击角色的内心深处,探究他们的所想所感。这样的镜头选择正符合《琅琊榜》的设定,即被冤屈折磨十二年之久的梅长苏踏上了复仇的旅程。特写镜头让观者逼近角色内心,人物的情绪、情感一丝一毫的转变都无处藏匿,哪怕是一个挑眉、一个眼色,都展现得一清二楚。此外,《琅琊榜》中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亲近而又疏离的。剧中许多角色都是身负重担、孤独寂寞的人,他们之间互相隔绝,与人和环境却有着一份若即若离的痴缠关系。角色与角色、角色与环境间的微妙关系在剧中被“多重移动长拍镜头”所传达,并配合景深的处理来进行表情达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导演会以深焦、浅焦及变焦等方式来赋予不同的意义或感觉,而且前后景的互动,配合了角色的走位、摄影机的运动及镜头焦点的更换,制造了不断改变的影像,表达了转换中的心理状况及角色关系,营造了丰富的视觉魅力,亦含蓄地润饰了角色状态及故事处境。
图1 梅长苏阔别十二年再次回到金陵时的面部表情特写
图2 梅长苏和霓凰郡主拜见太皇太后时的动作特写
光与色彩,既可视为电视剧造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可以视为电视剧视觉语言中的独立单元。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的单元,我们所强调的是电视剧场景、画面中各色不同光源的设置、光的明暗对比、不同强度与光影的变化。这是极为丰富的电视剧叙事、表意手段之所在。而作为视觉语言元素的色彩,不仅指自彩色胶片问世以来影像的自然属性,还指影像色彩所必然携带的表意、修辞功能。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上,《琅琊榜》没有过度的饱和色,没有刺眼的撞色搭配,静态画面美得和谐优雅、古韵十足,外景画面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如图3),清淡优雅,余韵无穷,大开大合之间又有让人不经意之间就能发现的美。开篇梅长苏一叶扁舟江上来,颇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疏阔之美(如图4);言侯手执王杖栉节,绢衣素冠,独立于黄沙衰草,亦给人以“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的感觉(如图5)。还有琅琊阁主蔺晨山间舞剑,梅长苏垂首看书,霓凰郡主花下而立……帧帧入画,让观众浮想翩然。此外,光线不只是起到完成视觉造型的作用,还是该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具有高度戏剧化张力的角色。《琅琊榜》明显使用了偏向明调的处理,一方面营造家国天下、光明正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剧中人物以直报怨、心系天下心理的外化,尤其是梅长苏。光线贯穿整部电视剧结构而成为与故事线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观众能够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感觉并且认识到这个故事在说些什么。
图3 剧中琅琊阁所在地琅琊山外景
图4 梅长苏一舟渡江之景
图5 言侯出塞之景
正如该剧导演孔笙和李雪所言,“画面和光影很重要,是完美诠释故事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希望用画面讲故事,而不仅仅是用台词讲故事”。②《琅琊榜》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③虽然《琅琊榜》整合了很多朝代的特色,但基本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朝梁,是可以确认的。然而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将之与历史上的南梁对应起来,而是必须将时间轴向前延伸到永嘉南渡、晋祚东移,向后伸展到整个武夫僭政、宋齐梁陈。南梁的立国,只是这两个多世纪的连续统中的一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殊异于现实世界的“中国古代”,大梁的朝堂和大梁的江湖。在那里,人不是原子化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由君臣、父子、夫妻、袍泽情义编织的关系网中,在面对艰难选择时,不必迷惘,因为君臣、父子、夫妻、袍泽的伦理规范已告诉他该怎样做。这是一个“失范”前的社会,一个把仁义礼智信当做最高行为规范的社会。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古典社会规范有着不同的维度与内涵,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仁”是核心,也是最高原则,即对人的本性和终极关怀以及对生命的诚挚热爱,是人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是在自我与他人、群体和个人利益出现问题时,始终保持一个适当的选择限制;“礼”是古代仪表文化的外在形式,是以直观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仁义实践;人对“智”的追求,必须在不违背人性与他人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施行;“信”是对承诺的一种践行,是对道德施行的不二法则。世家公子萧景睿在形形色色人物中并非主角,但却是这种价值观下的一个最好诠释。一个王侯家的世子,自小深受诗书礼乐浸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夕知悉自己的身世、父亲大人的真面目、母亲的多年隐瞒,心理防线的彻底崩塌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辗转反侧?长亭送别时,言豫津劝他想开一点,“上一代人的恩怨,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这样回答:“怎么能说跟我一点没关系呢?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兄弟姐妹,这都是斩也斩不断的关系。何况还有多年的亲情、多年的恩义,这一切不是说什么揭开了一切真相就能全部抛开的。你要说的我都明白,你想我想开一点,你希望我还是以前的萧景睿。这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很难做到。”缠绕于亲情恩义网中的萧景睿,让人心疼。“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与君子多居于他人身后,为他人着想,因此成就了自己。这种把自己置身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思考,迥然有别于西方的个体化思考方式,是如此地遵循于华夏传统。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不解于夏冬十三年来选择寡居,每年为亡夫扫墓、真心忿恨“谋逆”的赤焰军;不必怀疑于儒学大家周玄清为何会仅仅因为一个小小信物不顾高龄、路遥而上京论礼;不必嗤笑靖王会如此耿直,心甘情愿放下所有利弊的算计,跳进夏江为他营造的陷阱,营救卫铮;不必疑惑梅长苏不等靖王继位后理所当然地为祁王和赤焰军翻案,而坚持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在皇帝在位时翻案;不必怀疑平日里嘻嘻闹闹的世家贵公子言豫津在誉王兵临城下时,奋不顾身浴血杀敌的勇气从何而来。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琅琊榜》剧组在礼仪与服装设计两方面细节的处理上做得尤为出色。
首先在服装设计的细节方面精巧独特。虽然《琅琊榜》的剧情架空,但由于基本是以南北朝南梁为背景所衍生的故事,因而剧组在服装造型上很大程度尊崇了当时的服饰风格。不过他们不仅采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规制,还对前后朝代的服装也进行了研究。因此在剧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沿用了汉朝较为华丽的汉服,二是受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西方民族的影响,舒适随意,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了养眼舒适的宽大版汉服。服装造型作为影视剧“角色包装”的重要一环,除了制造视觉上的美感之外,更在人物与情节的塑造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歌扮演的梅长苏作为第一男主,其服装造型似乎略显朴素,而这其中恰恰是低调内涵、富有玄机——他的服装多以素雅的白色、蓝色及灰色为主,并专门在颈间增加了一条类似白色方巾的设计,无一不是为了突出这位男神的内敛与体弱多病。除此之外,服装的设计也与剧情环环相扣,像静妃从位份低微到成为贵妃,服装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素雅到尊贵的转变。另外,该剧剧组还避免了以往古装剧中常犯的低级错误,所有人物服装都正确地右衽(即前襟向右,是汉族的重要象征)。并且,剧里的服饰不像其他古装剧一样颜色花哨令人眼花缭乱,但却充分遵循了西汉服饰的等级特色:越是上位者服饰颜色越深,只有皇帝的服饰才是纯黑。而服饰中的花纹更是严谨,除了在贵族服饰上可看到常见的草龙纹(弯弯卷卷的)、夔龙纹(方方正正的),连衣服上的龙有几个爪都明显经过细心设计,皇帝使用五爪龙,而藩王则为四爪。
其次在各种礼仪的细节表现方面匠心独运。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义之邦,然而在相关历史类电视电影中,很少将礼作为重点予以展现。《琅琊榜》中礼的运用则自然许多。例如梅长苏邀请大儒周玄清一场戏:当梅长苏从老先生手里接过代表自身师徒传承的信物玉佩时,他仿佛意识到了老先生的心意,行了一个空首(手)礼,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九拜中有三正拜,正拜是非常庄重的礼仪,而空首是正拜礼中的最后一礼。九拜之礼绝不是当代人想象中的刻板形象,而是一整套非常大的规范,源于先民的起居方式,隐藏在先民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里。梅长苏因为要接过老师留下的玉佩,非常自然地平伸双手,俯首与心平,向老先生行了一个再标准不过的空首礼,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毫无生硬感,亦让人切身感受到何为师道之尊、长者之先。礼仪本不只为约束身份,而是让我们的行止更加美好,互相之间更加尊重与赏心悦目。比如梅长苏与霓凰郡主之间感情的表现,即便是相认后激动万分,十二年未见衷情欲诉,二人之间也始终保持着矜持与克制。当女将军霓凰郡主得知梅长苏是自己过去的恋人后,两人再次见面,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不再像男子一样抱拳行礼,而是转回小女子姿态致以万福,将小女儿心态含蓄展现,特别打动人心。孔夫子曰,“发乎情,止乎礼”。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往往是含蓄的,二人感情的抒发通过礼节的变化而让人觉得这部戏更加具有历史感。
除此之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这样一个明显具有传奇虚构色彩的故事中,编创者显示了田野调查与考古一般的学者态度,举凡国家官制、后宫份位、朝廷典仪、财政、兵制以及地理学、医药学,甚至食谱都做到了一丝不苟,取而有据。所有细节构成了质感,让观众觉得这部剧“古色古香”,十分耐看。
尽管《琅琊榜》中还存在着对手的智商过于失衡、情节的伏笔过于短促、一些技巧或计谋缺乏匠心等不足,剧中一些慢镜头和特写有做作和拖沓之嫌,前期一些特效也稍显粗糙,但是瑕不掩瑜,该剧仍然是一部有标志意义的难得好剧。“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④《琅琊榜》传递给我们的,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东西,指向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明亮的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和唤起情感共鸣的部分。它在向观众传达着价值观,完全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片精神天空。《琅琊榜》的成功更在于它让人感觉到影像之美,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强大力量。
注释:
①[法]克里斯蒂安·梅茨著,刘森尧译.电影的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5.
②邱峻峰.《琅琊榜》为什么好看?构图像教科书一样精准[N].成都商报,2015-10-13.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 -16].http://art.people.com.cn/n/2015/1016/c399291 -27707112.html
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 -16].http://art.people.com.cn/n/2015/1016/c399291 -27707112.html
(王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5级博士;王烨: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讲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