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平
摘要: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要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所以,创设问题情景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77-02
在新时期的教学形势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但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越来越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广大的教师逐渐的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好处,对于教师的定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造学习情景和指导学生学习上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探究式教学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的感召下利用必要学习资料主动的去获得知识。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聚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要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生只有在现实情景或相似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得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情景的设置不仅需考虑教学目标,更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不仅包括教学课堂、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还包括课堂活动质量和课堂活动气氛等因素共同构成课堂活动情境。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营造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可见,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合作、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学生则表现为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为了实现这一的效果,需要对一些因素进行调控。
1.1有技巧的引入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一堂小学数学课来说,教学引入至关重要,好的课堂引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不好的课堂引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为一个一线的老师必须十分重视对课堂引入。力求让课堂引入成为精彩纷呈的开始。
对于新课的引入不易时间太长,要做到语言简练、精到。力求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恰当的引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设计好每节课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而引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应用,没有定法,不能千篇一律。
1.2教学问题要精炼。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创设问题情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我们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所以,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教学问题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问题的设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渐深入。所以我们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小学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探究因素的控制,进行探究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每一步都类似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他们对科学发现有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这些恰恰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合理设置实现的,我们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突破。
2.注重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课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对所得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探究释疑,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3.明确教师角色定位,有效调控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干什么?是旁观?是监工?或是其他身份的局外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有效的调控策略为重中之重。
3.1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主体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应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探究。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选择探究的内容。
3.2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教师不要过度干预学生交流与反思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也存在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或者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而导致交流不顺畅的问题,还有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进行数学化,即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调控。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引导者,要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设疑、答疑,既要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又要调控进程,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帮助个别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并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随时对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捕捉契机,适当控制,对探究活动实行定向、定量、定质、定序和定势控制。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但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越来越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造学习情景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上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