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鸣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阐述了有关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51-01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创新性人才,民族进步需要创新性人才。初中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为了迎接挑战,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二十一世纪初中数学教学的新体系。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以往的数学课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变化,没有新意。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的培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规律,应该是重视基础,在实践初中习,在应用中内化。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基本远离生活,数学与实际、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造成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脱离,教学内容的枯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日常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增强真实感,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应用数学的世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简要介绍前人的故事基础上,再结合所将要上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章节结束学习总结时,问学生能用本章的内容能解决身边那些实际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而且将极大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其次,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机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改变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的转达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言,增强记忆。把比较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从而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
有些学生说,"学数学只有考上大学才有用"。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一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动机不减。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进行薄纸的旋转)。
4.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这样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在应用中不致于无从下手了。二是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方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现实问题,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人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信心,纠正理解的片面性。
5.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静神。"这几年我发现: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同时一遇到失败总是找其他原因,很少反思自身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一种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同时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能顺利地解出此题,是由于哪方面知识的不足造成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会提高,对自己学习的信心也会增强,对他们获取成功的意志品质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