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平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20-01
中学历史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思维,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对受教育者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能力训练,这些作用,是中学其它科目所无法取代的。
中学历史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太重视。那要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学科,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呢?这个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怎样掌控课堂、驾驭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习激情,做到因人施教。只有做到掌握一手科学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一套驾驭课堂和学生的教小学技能,才会使课堂生动鲜活,才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呢?我认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辟开讲,先声夺人。"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异,不断创新。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最后,营造情景,以情求趣。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2.史观引领,整体认知
"史观引领,整体认知"是教师客观传授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保证。教师只有在史学观点的引导下,将分散的、繁琐的,又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史实整合起来,突出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联系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另外,"史观引领,整体认知"也是我们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原则。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历史,客观评价历史,适时借鉴历史,必然经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史观引领,整体认知",必然得出空洞的结论。
3.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大跃进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4.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爱好。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实,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爱好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熟悉;"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熟悉聪明,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聪明。"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熟悉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熟悉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把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练习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在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中确立"导演"地位的教学理念,切实把"编剧"放在学习者这一边,耐心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设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
(2)注意史论结合。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评价事件、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史论结合,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如以评价拿破仑或毛泽东为例: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又要指出他的过失。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引导学生寻找相应史实依据来论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围绕主题选材,材料要真实准确,富有创意。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眼前一亮,又充实了论点。写作中还要注意提炼材料能否作为论文的论据。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学得越积极,让我们将满腔的热忱化为教学的动力,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教育事业,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