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逸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从两岁起就被人称为“神童”。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母亲曾学梅为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忏悔:“是我害了他。”
每每看到神童“泯然众人矣”的故事,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所不同的是,古时“伤仲永”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以至于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现代版“伤仲永”则往往缘于父母一味让孩子专心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魏永康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例证。
魏永康之所以成为神童,离不开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使其在学习方面的天分得到了充分发掘,远远将同龄人甩在身后。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恰恰是母亲的一手包办,导致其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乏,难以独自面对校园学习和生活,最终被学校劝退。
透过这篇题为《神童母亲忏悔录》的报道,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事家长的两大教育误区。一是重智商轻情商。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这便是其大包大揽一切事务,让儿子专心看书的理由。殊不知,如此一条腿走路的畸形教育,培养不出一个健全的人,更遑论成功?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百分之二十的作用,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则来自情商。可见,情商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在个体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智商轻情商,到头来智商教育也会受到牵累。
二是认为情商可以无师自通。许多家长也知道情商的重要性,但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干家务、与人交往等等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随着孩子长大自然而然就能掌握。曾学梅的想法就颇具代表性,“永康将来长大离开我后,人这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离开母亲的照顾,魏永康连最基础的“天热减衣、天冷加衣”都不知道,学习生活一团糟。事实上,智商大多由先天因素决定,难以更改;而情商则往往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尤其与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商的形成不是水到渠成的,错过小时候培养塑造的“黄金期”,等到孩子长大后基本定型就悔之晚矣。
在魏永康的身上,学习的“高能”和生活的“低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或许表现得不会这么明显,但现代版“伤仲永”背后的教育误区,不少家长同样或多或少地存在。
【原载2016年4月11日《嘉兴日报》】
插图 / 伤仲永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