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峰 陈如意/湖北省天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稻田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何艳峰 陈如意/湖北省天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是稻田鸭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两种细菌性病混合感染后,死亡率明显提高,可达45%,常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应当引起兽医工作者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现对本地区一例稻田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介绍,供同行交流。
在水稻主产区,秋收后养殖户常把雏鸭赶到水稻茬田里自由采食,放牧时间30 d左右,立冬后关圈舍饲喂养。天门市石河镇李某饲养稻田鸭(品种为江南I号蛋鸭)7 000余只,30日龄左右,全天放牧稻茬田。2015年10月25日清晨发现死亡20余只,此后逐日增多。28日上午死亡150余只,放牧稻茬田区域附近水源较少,现存沟渠水浅质差,稻田鸭饮用清洁水源需驱赶到5 km开外小湖泊中。
病鸭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不振、缩颈,两腿无力,站立不稳,共济失调,喜卧,不愿下水。病初排出白色水样粪便,随着病情发展,排出黄褐色、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部分病鸭出现痉挛、点头、扑翅等神经症状,脖、腿呈“角弓反张”,侧身倒地,衰竭而死。
对病死鸭剖检,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肝脏肿大、心包膜、肝脏表面和气囊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液增多,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病死鸭腹腔有淡黄色积液,肠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坏死性炎症。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无芽孢,无运动性,大部分细菌呈两极浓染,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露珠状,不溶血。大肠埃希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无芽孢,有的菌株可形成荚膜。这两种病的病理变化较为相似,当两种病发生混合感染时,单靠肉眼很难鉴别,必须通过兽医实验室分离及鉴定进行确诊。
当鸭群发生这两种病感染或继发感染时,正确用药是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1.发病初期。100 g盐酸沙拉沙星+100 g头孢噻呋拌入500 g饲料,饮水中添加VC粉,连用5 d。
2.5%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按0.2%的比例混料,连用3~5 d。
3.严重者可用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0.8 ml/kg体重剂量皮下注射,1次/d,连用3 d。
4.改善鸭舍卫生条件,及时清扫舍内粪便和污水,保障清洁饮水。运动场内用0.5%过氧乙酸或者20%生石灰乳进行消毒。
5.隔离病鸭。淘汰深埋病残弱鸭和病死鸭,白天减少稻茬田放牧时间,及时供给清洁饮水,晚上注意加强保暖,降低圈养密度。
通过以上措施,很快控制了病情。稻茬田放牧雏鸭,是天门市水稻主产区农户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较好的稻、鸭共生互惠模式,不但节省饲料成本,鸭粪便也得到有效利用,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稻田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改变粗放饲养管理,适当控制放牧时间,及时提供清洁饮水,加强环境卫生消毒,这些综合措施的运用,能有效避免稻田鸭发生或减少发生这两种疾病,显著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