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李相伟
抓生本治理促自主成长
——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探索与思考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李相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转变,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作为一名班主任,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往往会和教学工作之间产生或多或少的冲突。但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可以让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这样既释放和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让老师赢得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在保证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下面仅以笔者所带“尚思”班的班级管理来说说我的探索与思考。
1.自主选举,构建小组。以一个48人的班级为例,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3个小组,这样形成12个小组。首先面向全班选举,通过自愿申请,竞选投票产生4位大组长,大组长都是能力强,有责任心,同学信任而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大组长确定后,再由他们招聘3位小组长,每个大组的大组长和3个小组长商量,由3位小组长各招聘3位组员,组成前后方4人小组。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尤为重要,在组员的选择上要做到男女搭配、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尽量做到每小组素质均衡,行为习惯相对平均。实际上,只要让组长们轮流“招兵”,就可以很好地照顾各组的平衡。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平时的表现起着微妙的糅合作用。这对组员是一次促动:想当一个受欢迎的组员,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各大小组组长本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安排座位。这样,以大小组长为核心,每四位成员组合的一个新的团队就产生了。
2.自主管理,量化考核。小组成立后,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小组中,小组长负责操行考核,还监管英语学科(班主任科目),另外三位组员主管语文、数学和其他科目。若组内意见无法统一,则少数服从多数,小组长具有决策权,如果有争议,移交大组长处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小组长的管理依据。学期初,由班主任提议,分管操行的班长草拟《班规》(即《三全育人评分细则》)。然后交全班学生讨论,试行一周再改,全班投票通过后正式生效。值得注意的是,在班规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班规》是结合学校和班级具体情况集体商量制定,涉及到安全、学习、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它是具体可行而又自觉自愿遵守的一种约定,是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这样,老师便巧妙地把“要学生怎样做”变成了“学生要怎样做”。大组长和班委成员一起,对组员每天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记录,每天小结,每周总结,接受大家监督。
3.自主评价,注重激励。全班有5位班长每周一天轮流值日,全面管理班级事务。班委会干部分工负责,记录学生各方面表现情况,并及时通知到小组长,将考核登记到《学生成长手册》上。小组长在管理上有自主权,每周五班会后组织小组成员小结自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小组下周奋斗目标。小组长每周把小组成员操行评分汇报给大组长,再由大组长汇总给分管操行的班长,由操行班长负责总结,指出全班本周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全班下周努力的方向。最后根据积分评出本周表现优胜者,为学期或年度“优秀学生”的评定累计成果;表现欠佳者先由小组长私下交流,争取改进,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再交流大组长或班主任去沟通解决问题。小组内,如果每个组员都评优,即被评为“优秀小组”;依此类推,评出“优秀大组”,都获得集体奖励。每学期末,对“优秀学生”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平时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评选校级及以上奖项的重要参考依据。整个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小组集体的激励,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提高了自主管理能力。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2.学生在良性竞争中默契合作,在默契合作中良性竞争。小组的互相评定促进了学生的良性竞争,激励学生规范自我表现,释放了争优争先的内驱力,而小组内部管理则使小组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可以互相分工合作提升学习及管理效率,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使得班级整体更富有活力,对培养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也大有裨益。
3.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传统的班主任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既效率有限且具有局限性,班主任的一人智慧不如全班同学的集体智慧。全班同学共同拟定出的《班规》和各个小组不同的管理方式,都是一种学生创新的体现,让学生自己制定管理自身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实施起来也更易被接受。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4.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增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友谊。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想成为“优秀小组”,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还要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同学之间建立起了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在组内形成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氛围。这种团结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一)常见问题
1.没有良好的沟通,小组长评定组员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在相互评定的过程中总会有同学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吃了亏,组长有时也无法顾及全体组员的想法,从而容易在组内产生矛盾,使和谐融洽的小组关系产生裂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让本来团结统一的小组管理变了味。
2.组长为了全组利益有时也会“弄虚作假”。组长不遵守“规定”,有时为自己和组员随意加减分。因为关系较好刻意帮助本来不应加分的给他加分,该给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纪的组员扣分,又包庇没扣分数,这样做就滋长了部分组员的不良习惯,也窄化了小组合作提升的空间。
3.组与组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因为班级各项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学期将表扬优秀小组并以此作为组员加分和期末表彰的依据,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存在于每时每刻,组与组之间不互相帮助,甚至利用自己在班内担任值日班长、班委成员或者科代表等职务之便利厚此薄彼,这样,小组管理机制就不健康了。
(二)应对策略
1.班主任多加指导。在小组管理中,班主任从传统的管理者变成了一种沟通者或者调控者的角色,虽然有小组自制机制,班主任也不能就此松懈管理,要眼睛向下常常到班里去走一走,常常去查一查堂,常常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并加以疏导,对能力差的组长要耐心指导,使小组关系融洽稳定。
2.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利用班会等时间给大家分享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随时把《三全育人成长手册》摆在桌面上,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对于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一定要加以教育并适度惩罚。
3.对组长定期考核。可以由班长或大组长召集,班主任参加,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个小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吸取教训共同找出解决方案,提高管理水平,强化他们的大局意识。班主任也应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加以指导,为各个组长解决管理难题。
管理不是居高临下的约束,而是平等相待的服务。班主任的管理对象是一群单纯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学生,基于班情与生情,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有利于拉近班主任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与学生得以平等和谐相处,班级管理也氤氲着民主的氛围。创建小组合作模式的班级治理体系是构建新时代“尚思”班级的良好策略,班主任应时时处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团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群体的力量。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