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玲(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铜陵 244000)
新时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对策
余玲玲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铜陵 244000)
摘 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该文立足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明确建设目标、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拓展经费来源途径3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 俱乐部教学 教学模式 对策
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教育教学优化与调整的重要举措。高校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改革发展,契合了新时期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进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二是要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与制度,夯实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基础。全方位部署、着重发展,推进新时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欧洲国家在体育教学的改革中,便成功引入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在两百余年的发展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成为各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形态。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当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方面是现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之举;另一方面,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现,进一步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助力多样化教学的形成。从实际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现状,具体如下所述。
1.1 课程设置仍带有传统体育课程的“特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显著
当前,很大部分高校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构建。但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其课程设置带有传统体育课程的“特色”,无论是体育项目内容,还是体育教学指导,都缺乏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色突显,俱乐部教学的优越性体现不全面。在教学方式上,固化的教学形态依旧存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无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内容单一,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不足,影响教学的组织开展;课时安排上,课时不够充裕,实际教学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1.2 经费来源途径单一,难以支撑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
我国高校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因此,在经费的来源方面,途径相对比较单一,以社会赞助、学校拨款和自身创收为主。其中,学校拨款是支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高校用于体育领域的经费相对有限,这就导致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往往缺乏充沛的资金支撑,在师资力量、体育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支撑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造成俱乐部教学“夭折”。
1.3 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相脱节,俱乐部教师角色定位有偏差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大亮点。但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脱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学的组织开展。一方面,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不到位,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多以兴趣爱好为主,这就造成与体育教学相脱节;另一方面,俱乐部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缺乏教学构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带有传统体育教学的色彩。
表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类型
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作用,也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新时期高校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明确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目标,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全面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图1 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机构
2.1 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多元化发展形态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充分依托不同形式的体育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类型。如表1所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类型,从中可以看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类型多样化,旨在强化俱乐部教学的全面发展,在满足教学模式构建要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背景之下,强化多样化的体育俱乐部类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需求。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目标的明确,要明确3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标落实;二是以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为目标;三是以体育道德为导向,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落实为抓手,全面推进建设工作。
2.2 逐步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健全俱乐部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依托于完善的组织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高校要强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机构,强化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可以知道,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要强化机构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机构的设置一是要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二是强化教学的创新性需求;三是要构建完备的管理体系,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俱乐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分设特殊活动部、自由俱乐部,旨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强化自由体育运动的开设,为全面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其次,审视当前制度建设的不足,逐步健全俱乐部管理制度,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之下,提高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水平。
2.3 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途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当前,单一的经费来源途径无法满足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途径,是当前教学模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学校拨款为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拓新的经费来源途径,通过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将高校俱乐部体育设施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更好地创收,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高校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方面,教师要创新性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推进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诸多问题,从教学模式的组织开展,到教师队伍建设,都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应着力于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多元化发展形态;二是逐步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健全俱乐部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途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席莉,杨志民.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6):111-112.
[2]董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4(36):15.
[3]侯建鹏.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利与弊[J].林区教学,2011(4):127-128.
[4]黄思洁,孙春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分析[J].青春岁月,2013(13):222-223.
[5]李爱国,宁丽娟.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源发性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6):11-1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5.05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