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贵民
“学习故事”究其本质而言属于基于课程的一种非正式儿童发展评价,其核心是在课程的架构内观察分析个体幼儿的学习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教师是基于对个体幼儿的观察分析来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陈老师作为初学写作“学习故事”的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习故事”的本质——关注个体幼儿,关注真正的学习和真实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表现。在这个“学习故事”中陈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和问题解决过程,这属于典型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学习结果或者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获得了新的经验,遇到了挑战和问题而且有新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关注和观察无论对于嘉怡和教师而言都是具有个人意义的。对于幼儿来讲,这个过程是自己感兴趣的和投入了很多精力的学习过程,发生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幼儿的观察构成了教师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证据基础,这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对教师也是极具专业意义。
识别部分的写作也反映出陈老师在儿童发展方面的深厚基础,她主要从嘉怡小朋友的探索行为、问题解决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析显示嘉怡小朋友对一些物体的功用特性有了具体深入的认识,面对真实的问题能想办法去尝试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坚持性和专注。教师识别出来的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属于儿童发展中非常具有预测性的能力和品质。可以说,陈老师是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嘉怡小朋友,也是站在儿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识别分析儿童发展,其立意和价值取向是非常正确的,也非常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回应部分教师从非常具体的层面思考了如何引领幼儿未来的学习。教师的设想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围绕具体的科学问题和概念展开。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设想是基于对儿童前期的观察分析而产生的设想,是针对个体或者小组幼儿的设想,这种基于观察的教育设想才是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回应,即使这个回应可能在将来没有变成现实。
总体来看,陈老师的“学习故事”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准。当然,作为初学者,陈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观察和叙述的客观性还有待提高,教师需要用更为客观中性的语言以及幼儿和教师的行为来描述事件的过程,尽量控制个人主观意愿和情绪的介入;观察描述还有待于更加具体;注意部分和识别部分的焦点最好更加突出,注意部分更加突出作为焦点的嘉怡小朋友,识别部分可以选择一个焦点来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等等。
相信陈老师的“学习故事”会越写越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