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缪春梅 蔡妍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推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为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机制
一、引言
现阶段,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恰当的岗位,由此可见,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等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存在着距离,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企业需求,从而增加了企业在人才招聘和使用环节的成本。因此,更深的、更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即协同创新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立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提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 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二)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有如下特点:首先,各独立的创新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学校和个人等,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其次,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最后,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协同各方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互补性联盟,各主体之间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等。
协同创新下的校企合作能稳定与创造性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对国家来说,校企合作能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而言,能解决企业所需人才质量要求等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良好形象;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用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特色化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而言,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地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对接、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机制的内涵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就是制度和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具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三大功能。按照机制运作的形式,分为三种机制:一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二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成和种类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延续了机制的分类,继承了机制的固有功能,同时运用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
故,协同创新机制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是各协同主体,包括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他们具有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其次是各协同主体联合组织设计和提供的制度,它们是进行协同创新活动等的行为规范原则;最后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与内容。这些直接关乎各主体创新实力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
四、协同创新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究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指的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在教育环境、方法和手段、技术和资源等各个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校企的产学研交流协作。通过这些交流协作,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促进在校大学生和企业的互相了解和融合,为学生进入企业就业提供基础性的帮助和支持。
五、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协同是建立在产品服务基础上的系统工程,由此,校企合作的协同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内容,需要在许多细微的具体环节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需要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更新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逢增梅.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34-36.
[2]纪雯,李超,刘宝学,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新模式的途径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216-218.
[3]柳坤文,蔡菊.校企合作方式的多样性探索[J].成人教育,2013(0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