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松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初中语文教师的欢迎,并且被学生广为接受,成为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教学模式。文章就语文阅读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初中语文阅读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验式教学;语文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78-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融入阅读中,成为阅读材料的主动体验者。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1)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主要侧重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知以及自身对一些事物的独特理解融入阅读中去,这样会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将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会更容易体验到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创新。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阅读文本中的内容会使学生去思考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触发是怎样一个过程,会在脑海里产生一幅与阅读文本内容相关的画面,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时的专注性和积极主动性,使本来枯燥无趣的文字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还会使学生的旧知识在遇到新知识后得到升华和巩固,有利于学生自身内涵的提升。
(3)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将自己的内心与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碰撞。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作者的很多优秀之处,会学到很多文学以及生活方面的知识,会体验到作者的行为品质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来源。学生在这些榜样的驱使下,在这些模范的带动下,会逐渐向它们靠拢,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
二、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创造原始体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记录下来,学生自己不会对文本进行自主思考,也没有人问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新课标指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前提下,要通过一些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多元化体验。教育家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将一种学习方法用在所有的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学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心中最好的学习乐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把三味书屋的样子同自己心目中设想的样子进行对比。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有利于学生进行轻松、愉快地学习。
(3)合理设置问题,深化体验。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之前,教师往往会先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但是,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不能漫无目的。教师还可以在阅读开始前设置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想去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前奏,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进行阅读。比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先给学生描述一下诗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的样子,描述得越美越好,但一定要遵循原文。然后教师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中会比较容易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主旨,感受到陶渊明在平淡中的快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旧的思维模式,合理采用阅读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代顺丽,王荣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2]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02).
[3]叶延武,郑文华.试论语文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