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娜娜
摘 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在众多的书籍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便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了。《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鲁迅曾评价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清朝词人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写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此书自问世以来,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研究不断,因此还兴起一股“红学”热,可见其影响之大。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许多因素,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人物的性格因素入手分析黛玉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原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林黛玉。在曹雪芹塑造的众多文学形象中黛玉因其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洁的个性备受争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十分敏感的少女,由于父母双亡,一直寄人篱下。她既不想改变自己的孤傲自许,又要时常提防别人对她的敌视,她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阴影,喧哗热闹的大观园总会激起她的伤感情绪,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眼泪便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最终在大观园外,在环境和内在个性的碰撞下,她格格不入,被人误解,为人不喜,也最终导致了其人生悲剧,使得她在耗尽了自己的血与泪后香销玉殒。《红楼梦》的悲就是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让人难以忘记。而究其黛玉的悲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社会环境因素
曹雪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展示了以林黛玉、贾宝玉为首的叛逆形象的缥缈可见的光明。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让人看到封建社会的悲哀。在封建社会晚期,人们对他人的价值评价是以其权势和地位来衡量的。而贾府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的缩影,有着封建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陋习,可以说大观园中隐藏着世间百态。家道中落,母亲去世的黛玉初进贾府,贾府上下敬她为贵宾,与宝玉同吃同住看似地位很高,实则没有人把她当作真正的大小姐,大家对她的尊敬,不过是对贾母的敬畏,甚至是在借林黛玉来讨好贾母这个真正的掌权者。没有靠山的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看轻,耻笑了去,这样孤僻的性子很快给人留下“孤高自诩,目无下尘”的印象。不知人情世故,人心险恶,不懂在复杂环境下的求生之道,也为其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家庭环境因素
黛玉在贾府被奉为“贵宾”,待遇与宝玉齐平。但二者天差地别。宝玉是贾家的未来和希望,贾府对他关心和爱护多是出自真心,而黛玉在贾府孤立无援,贾母虽然疼爱她,但作为封建家庭的最高家长,贾母自有打算,是不会为她损害家族利益的。黛玉在贾府没有长久的靠山,想要爱情,又没有父母之命,孤苦无依的她在贾府过得举步维艰。没有父母,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是造成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又一大因素。
三、性格因素
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她一人而已。“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后来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当庞大的家族及强悍的社会为黛玉扣上“叛逆”“不乖”这样的大帽子时,黛玉俨然成了封建礼教斗争下的牺牲品。当黛玉在宝玉成亲之夜“焚稿”,爱情毁灭最终香销玉殒时,便是她对污浊的世俗进行的有力的揭露和鞭挞。林黛玉的光辉形象,让人们看到在封建社会真善美是如何被假丑恶践踏和吞噬的。在当时的社会,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一切新生的、美好的、有活力的事物都被沉重的封建制度毁灭了。人们看到了林黛玉的悲剧,也看到了社会的悲剧。因此,林黛玉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的性格因素所共同造成的。对其人生悲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林黛玉这一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其悲剧所具有的社会和个人意义。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