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6-05-10 09:06王德碧方启美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学会

王德碧 方启美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我们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交通、信息等的限制,学生汲取的知识与城里同龄学生相比差距很大,在竞争比较激烈的今天,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

(1)控制能力差。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幼儿园时期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2)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3)辩别是否能力弱。如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4)对家长、老师比较信任,特别是对老师说的话。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5)民族特点习惯突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纯朴、讲义气也在小学生身上得到耳目渲染,给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也深深体会到不识字、文化水平低所带来的痛苦。大部分学生家长背井离乡,走出大山,边打工边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想办法让孩子进入县级小学就读。孩子们带着父母的叮咛,带着憧憬进入新的学校。但是孩子们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活泼好动,无拘无束,有时对同学的回答毫无顾忌的大笑,甚至拍桌子大叫,课堂上坐不住,只要老师一不留神,就趴在桌上,想入非非。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

(一)家庭环境及教育不当的影响

一方面,小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待,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表现于行为习惯上。

(二)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现在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化垃圾随处可见,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行成。

(三)学校教育的误区。有的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1)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2)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3)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四)来源于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1)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2)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

综上所述的因素导致了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时常发生,不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刻不容缓,应放在首位。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探讨

(一)重视家庭教育

(1)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引导

(2)及时纠正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

(3)注重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的引导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让孩子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二)社会应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加强“三结合”教育、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力度。英国教育家萨德勒早就指出:“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更重要,而且,校外的事情支配说明校内的事。”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仅局限于校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强化,才能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三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多角度的教育网络中真正养成。社会应加强影响学生成长的不良环境的整治,加强诚信社会教育,净化社会风气

(三)从教师教育入手,注重在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以身作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班级中形成。教师要率先垂范。

(3)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得多;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养成之前,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学生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感觉的、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教师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5)采用强化办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

(6)严格校纪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校纪校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的保证。

(7)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总之,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中我们应该五育兼顾,和谐发展。家校共育,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学会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学会分享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