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刚,李 瑶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齐史研究
庚壶铭文与齐军围莱问题补议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摘要:春秋晚期齐围莱国的主帅据《左传·襄公六年》所载是晏弱,崔杼只参与了定莱田的活动,《左传》对这场战争具体过程的记载也较为简略。传世齐国景公时期铜器庚壶铭文也有关于“齐军围莱”的内容,通过考察铭文可知崔杼直接参与指挥了此次战争,铭文对战争的细节也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本文也对铭文“入”字的相关考释意见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对铭文“庚入,门之”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庚壶;齐军围莱;崔杼
据文献记载,春秋末期齐国对莱国曾经采取过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为“伐莱”,一为“围莱”,分别见于《左传·襄公二年》及《左传·襄公六年》: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左传·襄公二年》)
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左传·襄公六年》)
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年“伐莱”之役,因莱人贿赂夙沙卫,所以实际上齐军未有太大的收获。三年后齐国晏弱于襄公五年四月城东阳并“围莱”,至襄公六年三月(杞桓公卒之月)已经围莱一年之久,及至乙未日(十五日)王湫帅莱师才与齐军正面交锋,并被齐师打败,齐师攻入莱。此后莱共公逃到棠地,晏弱又围棠地数月,至十一月莱共公或被执或被杀,所以言“灭”,此后齐高厚、崔杼定其田。据《左传》的记载我们仅可以知道,晏弱是围莱的主帅,崔杼参与了定莱田的工作。至于此次战争的更多细节,我们通过传世文献的记载已经难以知晓了。幸而春秋晚期齐国铜器“庚壶”铭文中,记载了“齐军围莱”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更多细节。
“庚壶”为传世器,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最初著录于《西清续鉴甲编》16.9,名为“周齐侯钟”,定为周初成王时器,认为“此或系成王时所作,以赐齐侯吕伋者”,显然不可信,且所录铭文为翻刻本。该壶铭文拓本见于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2321161—16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2502250,后者又收录有容庚摹本。1981年11月台湾学者张光远发表了《春秋晚期齐庄公时庚壶考》3470—484一文,该文刊布了该器的X光照片和一份新的摹本,较以前的摹本和拓本多出了几十字,字形摹写也较为准确,现研究者多据此本进行研究。此壶时代,旧有“齐灵公时期”4547、“齐庄公五年(即公元前549年)”3474,“齐庄公二年(即前552年)”5126-133,“齐庄公六年(即公元前548年)”6169-174等不同说法,李家浩从春秋以前已有谥法这一角度进行论证,认为此壶作于齐景公二年正月798,其说最为可信。铭文第二部分所记为齐围莱之事:
据铭文“齐三军围莱”可知齐国三军都参加了此次战争,铭文“子”之“”旧误摹、误释为“冉”8金附·四,张光远摹本作“”,李家浩据“衰鼎”铭文释为“衰”读为“崔”792,认为“崔子”即指“崔杼”而言。《清华二·系年》简95有“齐崔芧(杼)杀其君庄公”987的内容,简文“崔”正写作“”。其所从“衰”见于仲父鼎“”所从及楚系文字、《说文》古文等:
张先生从形体和文意两方面对释“入”之说进行了分析,对“庚入,门之”所作的辩驳“庚已入城,何又门之?”“先门后入犹可,先入后门则不可能。”更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时之间释“入”和释“大”这两说让人难以决断。
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之后认为,释“入”之说要优于释“大”之说。从形体上看,李家浩在阐述释此字为“入”的主要依据时指出两“入”字“原文均在竖划的中部加一短横,与侯马盟书的入字和叔弓镈、鄂君启节内字所从的入旁写法相同。春秋战国文字常常在竖划的中部加一短横,如壶铭的帀、庚、所等字。加有一短横的入字,与此同类”793。该文所列举的形体如下:
此外,年代下限至迟为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中也有写作与上列形体相近的“入”字19321:
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
“堙之环城,傅于堞。”杜预注云:“堞,女墙也。堙,土山也。周城为土山及女墙。”孔颖达疏:“兵书攻城有为堙之法。宣十五年《公羊传》曰‘子反乘堙而窥宋城’是堙为土山,使高与城等而攻之也。言环城,是环绕其城,知周匝其城为土山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堙亦作垔,堆土为山曰堙。句谓环莱城四周皆筑土山。《孙子·谋攻篇》曰‘距闉’,此古代攻城之一法。”女墙又称“陴”或“陴倪”,《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杨伯峻注:“陴,城上女墙也。……守城者必登城而守陴,故守陴即守城也。”21718由此可知,齐国攻取莱国所采取的战术是在莱城四周堆土成山,“傅于堞”是指土山已经接近守城者所占据的女墙,这一战术的目的是“使(土山)高与城等而攻之也”,即通过攀爬土山而攻入城内。庚壶铭文“衰(崔)子执鼓,庚入,门之”所记应就是指“庚”首先通过这种方式先攻入城内,然后从里面攻取城门。其过程正好是“先入而后门”,这样解释铭文既符合齐军攻莱的战术和过程,也解释了铭文所记“入”和“门”的先后顺序问题。总之,将庚壶铭文“”释为“入”无论是在文字形体还是在相关文意的疏解上都很顺畅,也符合文献的相关记载,此字释为“入”当可信。
综上,通过传世文献记载和铭文内容相对照,我们知道了齐军围莱采取的是“堙”城的战术,庚参加了此次战斗,并首先从城上攻入城内,从里面控制了城门,在此次战争中庚还俘虏了对方的甲士并献给了齐灵公,得到了齐灵公的夸奖“甬(勇!)”和丰厚赏赐。崔杼不仅定其田,而且还指挥了战斗,发布了进军的命令。崔杼谥号崔武子,庚的谥号李家浩认为是铭文所称的“武叔”,二者谥号都和“武”有关,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勇猛的将领的缘故。
参考文献:
[1]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光远.春秋晚期齐庄公时庚壶考[G]//刘庆柱,段志洪,冯时.金文文献集成(第二十九册).北京:线装书局,2005;张光远.春秋晚期齐庄公时庚壶考[J].故宫季刊(台湾)(卷16),1982,(3).
[4]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5]张政烺.庚壶释文[G]//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古文献研究室.出土文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孙鉴泉(孙敬明).庚壶忝释[G]//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新十四期).台北:中国文字社,1991.
[7]李家浩.庚壶铭文及其年代[G]//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吴闿生.吉金文录[M].南宫邢氏刻本,1932.
[9]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周忠兵.释甲骨文中反映商代生活的两个字[G]//香港中文大学.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
[13]郭沫若.金文丛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4]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5]李学勤.论博山刀[J].中国钱币,1986(3).
[16]张政烺.说庚壶的“大”字[J].文史(第三十六辑),1992.
[17]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李守奎.楚文字编[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孙刚.齐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张振谦.齐鲁文字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张杰)
中图分类号:K877.3; 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027-03
作者简介:孙刚,男,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从事战国文字及汉代简帛文字研究;李瑶,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周齐系题铭释文校释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3FZS001);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东周齐系题铭与齐国史研究”(项目批准号:SGB2014-09)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