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特有看法和看法的展现与书写。但是,并不是每一部作品在文学艺术序列里都显得独特,也不是每一个创作者在创作队伍中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本文将阐述什么是文学的创作个性,它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创作个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最后将论述它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作个性;自我性;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张迎,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与文艺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02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学创作是一门关于人类精神审美和想象的艺术,但凡作家想要在这个特殊的艺术门类里面标新立异,站稳自己的脚跟,都得在自我对他者世界的共情基础之上,展现出自身对所处时代所把握到的个性特征。苏联文论家赫拉普钦科指出:“创作个性和作家作为一个人的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绝不是所有都能说明艺术家日常生活个性特点的东西,都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不是作为创作‘自我特点的一切,任何时候都与作家个性的实际特点直接相对应。”本文将在创作心理学的层面上,阐述什么是文学的个性特征,它有怎样的特质,创作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文学创作的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一、文学个性的内涵
心理学对个性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美国希尔加德等著的《心理学导论》指出:“对一个人人格的完整描述应当包括许多因素:智能,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动机,情绪反应性,态度、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是以什么方式组合在特定个人身上而使他与别人不同。”这在心理学上有代表性的说法。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对“创作个性”条是这样叙述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对创作过程起一定制约作用的个性。创作个性所包括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作中都有一定的表现,对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富含智慧的话:“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为人们所熟悉的阿波罗神,其神谕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其实并不容易,研究人首先会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即人的本性;二是单个的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即人的个别性。
个性是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系统,它是在人的活动中表露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相邻学科中,比如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并不把个性仅仅看做是对这个世界独特的增加部分。“他们把个性看作是周围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甚至那些看上去像是个人特征的竞争和易怒现象,实质上都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这些特征在某些文化中或某一文化中的某些地方比其他文化或其他地方要更普遍一些。”[1]
运用某些概念来描述人物的方法,实质上是从类型上的角度来判定人物个性的。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或者其他物的标志,实际上,个性也就是“自我性”。“自我性”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整个个体结构的不同。心理学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总的线索是不断揭示这种“自我性”,虽然它们因流派的不同,所运用的方法、采取的角度也迥然相异。精神分析学派运用“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来描述每一个人,侧重揭示人格结构的一般模式。认知心理学重视每一个人处理外界信息的不同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于从人的行为、活动中挖掘人的特质,显然这也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侧面。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研究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研究人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等。由于许多不同学派的人格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揭示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所以有:“人格的最正确揭示来自于全部重要理论的合成”这种观点的形成[2]。
二、文学个性的特质
发展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一个有独创性的艺术家总会有他自己特有的创作个性。创作个性与个性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没有丰富个性的人,不可能具有创作个性,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也不一定具有创作个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不等于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心雕龙》体性篇曰:“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刘勰在这里讲的是作家的风貌与作家的个性有内在的联系。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他的政治理想、美学上的追求也有联系。有的艺术家还明确提出过创作纲领,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学研究会”其纲领性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三、创作个性的形成
作家都希望自己有独特的创作个性,然而创作个性的形成并不只决定于个人的愿望,即个人的想法和追求,它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创作”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从事创作的人,也就无所谓创作个性。其中的奥秘就如海明威所言:“你越写,越懂得写作。这是学写作的唯一办法。我尽可能不帮你忙,你帮过许多人的忙,将来还要帮,但是,这样帮忙的结果反而使他们减退写作能力。”[3]
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能使他的个性得到舒展,也能使他的个性得到锤炼。托尔斯泰小说的重大进展是写出人物的“心灵的辩证法”,使他的小说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这与艺术家本身具有的深入思索的个性特点关系密切。而这些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产生和不断强化的,经历多次创作之后,才形成一些恒常性、连贯性的因素。
四、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正式把“气”的概念引入文艺学领域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指作家的个性气质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虽然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的不同“不可力强而致”的观点存在片面性,但就文章的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气质的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讲,则是有着“不可力强而致”的必然性的。
本文主要从“气”,即作家的个性气质入手来探讨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个性气质是指在人的生理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气质有强有弱,因人而异,人们在评价人时常说的某人热情活泼、某人沉静敏感、某人粗豪旷达、某人谨慎细心、某人英勇果断、某人柔弱内敛等等,都是指的人的个性气质。春秋时期的孔子把个性气质分为:狂、狷、中行,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中行者依中庸而行。文学风格本质上来说是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作过程及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4]。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2]刘烜.《文艺创造心理学》,吉林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
[3]董衡巽选编,《海明威谈创作》,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64页.
[4]姚文放.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