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现象”再梳理

2016-05-09 17:18朱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摘  要:本文通过简介汪国真的人生历程,回顾当年“汪国真热”的盛况,分析汪国真诗歌的特点以及社会反响,最后谈汪国真的诗歌创作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人生历程;诗歌特点;社会反响;当下启迪

作者简介:朱毅(1970-),男,福建仙游人,硕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03

一、不凡人生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厦门集美。中学毕业后到北京工厂当工人。1978年进入暨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7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处女作。1982年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1984年在湖南杂志《年轻人》第10期上发表《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转载,产生了巨大影响。1985年起专注于诗歌创作。1990年在《中国青年》、《辽宁青年》、《女友》杂志开设专栏。1990年5月21日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其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该诗集被列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唯一一本)。他在书画、音乐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礼品赠送外国政要。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去世,享年59岁。

二、盛况探秘

1990年春天,学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孟光的当中学教师的妻子,发现学生们在传抄汪国真写的诗歌。学苑出版社抓住了这个很好的出版商机,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此后多次再版。“年轻”系列总印数累计超过100万册。近30家出版社出版了其作品。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汪国真年”。汪国真当时每天至少接到几百封信,各种各样诉求都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收发室工作人员从一个人因此而增加至三人。读者群数量庞大,主要是青年学生、军人,身份复杂、反响热烈。

1997年7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发布“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报告,汪国真的名字排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之首;他的诗集销量十分巨大,创造了现代新诗诗集发行量第一名的神话。2009年他位列中央电视台《我们共同走过》评选出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名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10月他获评《中国青年》杂志推选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十名代表人物之一,这十名代表人物分别是钱学森、黄继光、荣毅仁、焦裕禄、邢燕子、张海迪、崔健、汪国真、张艺谋、姚明。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开始,汪国真共有6篇诗作或散文作品被入选各级各类教材,这些都意味着主流价值观对其作品的肯定。中国大陆出版的研究赏析汪国真作品的专著目前有:《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人民日报出版社),《汪国真其人其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年轻的潇洒——与汪国真对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汪国真——年轻的诗与思》(延边大学出版社),《汪国真风潮》(华侨出版社),《论汪国真的诗》(青海人民出版社)等16部。硕士学位论文有山东师范大学崔凤敏的《试论多重文化视角下的“汪国真现象”》。

1980年代,“朦胧诗”崛起之后,诗坛上各种所谓的诗歌流派山头林立,他们追求迷茫的意识、诡异的情感、混乱的时空、原始的本能等等,声称诗歌是为未来读者而创作,是写给下一代人看的。他们的写作脱离了社会和现实,脱离了普罗大众。朦胧诗派出现了舒婷、北岛、顾城等代表性诗人之后,新生代诗人并未出现太多有影响力的诗人。当时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1990年代伊始,汪国真的诗歌却如一股春风吹进了中国诗坛,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中国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曾就“汪国真热”说过:“这现象是对前一时期象朦胧诗,追求晦涩难懂,故作深奥的一种否定。”

汪国真的诗歌,首先以明白晓畅、清新俊美的面孔出现,给了那些饱受人生挫折、失恋苦闷、心灵困惑的青少年以心理慰藉和关怀。他的许多诗句成了年轻人竞相抄录的青春励志格言。其次,汪国真在诗歌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劝诫青少年认清人生方向,在失败面前洒脱超然,不懈追求,这与青少年远大的人生追求和潇洒的生活态度高度契合。所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向孩子积极推荐汪国真的诗歌。第三,1980年代后期,出版业在“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市场规则面前,不得不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年轻人中拥有庞大手抄本阅读群的汪国真就成了出版社首选的对象,汪国真的诗歌再借助巨大的出版量迅速扩大了读者群,从而获得了叠加效应。[1]

各种宣传媒介在“汪国真热”形成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版商安排汪国真到各地为读者签名售书,电视台邀请其担任专题节目主持人,各种报刊杂志反复采访报道汪国真及其诗歌,汪国真个人魅力指数如日中天,诗集销售量节节攀升。汪国真的成功道路与埋首写作依赖于在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而成名的诗人有很大不同,可以说他是从各类报纸、综合性刊物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诗人。[2]

三、诗歌浅析

汪国真的诗歌以赞美青春、真诚、善良、爱情作为主题,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超脱,充满睿智和哲思。

大家喜欢的《热爱生命》这首在他众多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充分表现了对生命的超然感悟,四个段落分别用“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作为意象剖析解答,四个肯定的回答则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哲理,他所热爱的不是成功的实现、爱情的获得,他更侧重的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珍惜、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完全有别于朦胧诗孤傲的特点,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诵的青春励志抒情诗歌。

再如《山高路远》,这是其另一首诗歌代表作,表现了当代青年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了勇敢执着、自信乐观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它没有夸张变形的意象,没有含义艰涩的词句,而是用形象的议论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作者将痛苦甚至苦难化作美好的形象,表达出蔑视苦难、战胜苦难的乐观主义人生观。诗歌的结尾画龙点睛,发出豪迈的宣言,表达了昂扬的斗志,难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曾引用了最后两句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诗歌作品中包含的警策、清丽、抒情、凝练的元素是从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俄)、狄金森(美)等中外诗人作品中获益而来。其诗作清丽婉约,明白晓畅,音韵和谐,意象柔美,能契合中学生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人生困惑的途径,抚慰年轻人心灵的创伤,给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和生活的启示。在表现上,汪诗清丽婉约,内容明白晓畅,尽显柔美;在内容上,汪诗平实、直白;在抒情性上,汪诗颇有疗伤系的特点。在受众上,汪诗比较适合青年人阅读。 [3]

四、社会反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汪国真的走红引起很多评论家和诗人的费解和差评,“汪国真热”引起了种种质疑和争论。1991年7月号《诗歌报》刊发了《“汪国真热”实在是历史的误会》(魏义民),8月号又刊发了《汪国真乎?汪国假乎?》(冯金彦)、《汪国真现象及其批判》(北极)、《“汪国真”的表象背后》(向马、兴国)。他们集中认为,汪国真的作品没有艺术性可言,题材简单,“如一个小木匠做了一套被人赏识的家具后,批量生产,只是在色泽、图案上稍作修改,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4]他习惯使用的句式也被讽刺为“格言警句的分行”、“诗的矿石附上说明书”,他的作品被讽为“格言式的快餐”、“押韵的散文”,评价很低。主要是由于诗人没有经历过艰难深重的磨炼,生活道路基本上一帆风顺,诗歌作品缺少对厚重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探究,时代印记比较模糊;题材过于狭窄,甚至重复;艺术表现甚至存在一些模仿痕迹等。[5]

真正的诗人应该挺立时代的潮头,目光应投向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引领那些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的民众,撕开现实血淋淋的伤口,迫使他们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推动社会进步。而汪国真“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竭其所能地配合大众传媒取悦读者……他成功地迎合了人们的口味……他的诗,是投向大众的一汪汪秋波。”[6]汪国真的诗歌类别被归结为布道式的说教诗、口潜式的浅白诗、自我式的恩怨诗、做作式的深沉诗。[7]汪氏作品被看作“是刻板的幻想与游戏般的自我慰籍,对现实无知或不敢正视现实的弱者最需要这些,有些境遇不错的精神贫乏者也需要,大家就如吸鸦片,麻醉一下自己,遇到现实难题还得另想办法。”[8]换言之,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版。

众声喧哗中,有的评价显得冷静客观,认为汪国真诗歌成功之处在于:汪诗表现出的人生体验,切合了当代青少年的普遍心态;汪诗具有一种以“真”为“经”,以“理趣”为“纬”的独具魅力的抒情风格;汪国真长于浓缩凝练情思所形成的独特的含蓄、丰肤的创作个性。不足之处:情感天地不够深广;不成功的说理;艺术上的粗糙,包括情调、句式、手法的雷同重复。[9]

耐人寻味的是,批评大家几乎无人涉足汪国真评判,当代文学史类书籍也鲜有提及1990年代的“汪国真热”这一独特现象。

五、创作启迪

1、读者的接受和认同是诗歌永恒价值的重要体现。

优秀的诗人,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创作出能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唐朝白居易每每作诗必求“老妪能解”,文字的通俗易懂可见一斑,其代表性作品《卖炭翁》、《琵琶行》取得巨大艺术成就。

2、人文精神的关怀应是当代诗歌表现得最为重要的内容。

汪国真在诗歌中对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探讨,准确地表现了当时年青一代的所思所想。他所探讨的问题,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价值。

3、创造契合读者审美需求的诗歌形式是当代诗人努力探索的方向。

汪国真自身经历相对平坦,缺少丰厚的生活积累,所以没有伟大诗人诗歌作品所应当具备的深度和广度,作品中缺少厚重的生活底蕴和对历史的深远思考;原创性意象不多,缺少更大胆的艺术创新。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使当代诗歌在新时期能真正走出低迷,迎来一个全新的辉煌发展阶段。[10]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尤其是诗歌这门高雅艺术,被称为文化大家族中的“小精灵”,假如一篇诗作,能引起大家心灵的共鸣,及时拨正生命的航船,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这样大浪淘沙去尽铅华的诗句,往往最能激荡人心。汪国真正是用自己的善良真诚赢得了广大年轻读者的喜爱,实现了“做皓月一轮”的美好愿望。

“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不被人民承认你就什么都不是”,汪国真曾这样回应争议。我们应重新评论汪国真的文学地位,客观审视汪国真诗歌作品的文本价值。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的肥沃土壤,抒写百姓的酸甜苦辣,回应普通人的关切,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失去热爱它的读者;只要关注个人生存价值、精神需求,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诗人就永远不会过时。

上述对汪国真诗作评价的两极分化,恰恰折射了人们对诗歌发展走向及传承方式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汪国真现象”提醒我们,古典诗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赋予其新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新诗也要遵循“诗”的基本规律与形式,不至于沦为“分行的文字”,失去诗歌独有的艺术审美特征;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民众的诗歌鉴赏水平,用优秀诗歌作品滋润社会,涵养心灵。[11]如福建诗人哈雷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几年前重返诗坛,提出了“打造福州诗歌城”主张,策划了大量的诗歌朗诵活动,吸引了榕城众多高校青年学子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诗歌效应,使之成为福州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斯人已逝,诗歌仍在,余响未绝。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曾经陪伴我们度过青春年华的诗人——汪国真。

参考文献:

[1]朱其武.汪国真文化现象透视[J].南京社会科学,1992(3).

[2]张立群,刘晓丽.当代诗歌史上被忽视的两个热点“现象”——“汪国真现象”的现实心态及其相关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3).

[3]王志勇.论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J].《文学教育》,2014(4).

[4]武云溥.励志诗歌没人能替代汪国真[EB/OL].http://cul.qq.com/a/20150426/026851.htm.

[5]孙景阳.评汪国真诗的轰动效应[J].中国文学研究,1992(2).

[6]王小章.价值真空时代的“文化孤儿”——析崔健、汪国真、王朔现象——汪国真:送大众以秋波[J].青年研究,1994(11).

[7]王金城,武文茹.偶像的黄昏:难圆的梦——汪国真诗歌批判[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8]苏宏丰.汪国真的伪艺术与真成功[EB/OL].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9]曹毓民.汪国真诗之得失论[J].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10]曾方荣.汪国真诗热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启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11]王兰.“汪国真现象”折射“诗歌不死”[N/OL].陕西日报,2015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