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
【摘要】本文从分析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动物词的运用、宗教方面的映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谚语 中西方文化 动物词 历史 宗教 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 are a lucky 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 (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作为流传在人民群众中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人民群众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靠海生活的沿海民族,他们所使用的谚语都关联着出海航行、捕虾捉鱼;而在大草原、戈壁滩出没的游牧民族,所使用的谚语多关联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汉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农作物息息相关,如:“瓜熟蒂落”(意为:指一旦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斩草除根”(意为:刨根取缔,消除后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收获)。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航海业和渔业在其国家的人民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一个民族的谚语不仅是其文化的载体,又同时映射出该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在语言上的差异、交流上的不同等。谚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谚语在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上,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丰富而独特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