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艳珍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之一,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实际,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渠道;交际能力
走上三尺讲台后,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一句、两句,更有甚者是哑口无言,而在课间与同伴的交谈却是天南地北,滔滔不绝。难道这是农村孩子的天性?或是薄弱点?还是学生某种“说”的潜能未被挖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人人有较强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应用好教材,善于让学生走进“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堂中,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口语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
口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活跃。为了使学生处于心理放松和安全的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童趣、童心,在口语表达中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发言,鼓励他们有信心地进行说,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交流表达,在活动训练中提高自己。在实践中,教师应关心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愉快,感受他们的情感,当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方法不对时给予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善于表达,善于交流。
二、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兴趣
1.从生活中挖掘
口语交际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邻居、社会环境等等。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口语交际的需要。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当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拉近距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买菜》,如何吆喝,如何讨价还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关注身边的事例、身边的社会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
2.巧设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个性特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时,提问:你们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呢?刚开始,有的学生认为乌龟说得对,有的认为鲤鱼说得对。接着,我又问,为什么按它们的话去找却找错了呢?学生马上认为它们说得不全对,因为都没把青蛙妈妈的外貌说清楚。我立即扮成一只小蝌蚪“游”到一位学生的面前:“红虾阿姨,您能告诉我,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学生立刻用大人的口气说:“你的妈妈呀,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四条腿,宽嘴巴,是田里的捕虫能手,你们去那边找吧!”最后,又让其他学生扮成小蝌蚪、鲤鱼妈妈,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外,还进行语言表达与运用的练习,促使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3.利用多媒体
小学生很容易受情感因素左右,在教学中,更要直观、形象。多媒体是教学中不错的工具,如,在《夏夜多美》的教学中,课件演示:小蚂蚁掉进河里—睡莲救小蚂蚁—萤火虫和蜻蜓的护送。整个过程配合讲故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演一演,并推选表演好的小组参加全班表演。使课堂处于一个开放的口语交际现场,学生情感振奋,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
三、在口语交际课中,提供机会
口语交际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口语交际课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但不能过分强调预设,这样会缺少生气和乐趣。相反,更应该引导学生超越预定的要求,创造出更多的交际方式,生成更多的经验、乐趣,使生活的每个领域都能走进课堂。如一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一方面,我要求学生以“春天”为主题,使口语交际聚于“春天在哪里”,另一方面,预先让学生到大自然去欣赏春天,由着他们的意愿,自选角度,让他们感受到春天各不相同,交流的形式活泼,语言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口语交际效果。其实,口语交际课,无需把一个话题束缚得过紧,而应由话题生成开去,依个人不同的经验、兴趣爱好,不同角度发散性思考,实现信息共享。
四、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互动
1.师生间的交流
在课堂上,不是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就无事可做了。相反,作为教师,既是课堂的点拨者,更是参与者,应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学生当中,创设一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良好气氛。如一年级上册《该怎么办》一课,教师可以扮演老爷爷,同样也可以扮演小明,让学生体验与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所应该注意的口气和礼貌。
2.学生间的交流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构建“集中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同桌或前后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议一议,大胆放手。例如,《在家里》一课,指导看图说图后,可联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家里做些什么?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件事做得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后,发表意见。
总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会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潮流的人才。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