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乾坤
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师使用的都是集体导学案,是学科组内教师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集体研究的结果,是学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和发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情况。
一、以实验为载体,在导学过程中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把抽象的化学原理,通过实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导学案的提示和步骤,引导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活动。
例如,在做“氯气的检验”实验时,根据原理Cl2+2I-I2+2Cl-,应该出现的化学现象是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现象。比如说,有的是先变蓝,然后渐渐恢复到无色。在导学案的设计中,笔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事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辩论。学生甲:氯水过量,漂白性增强,就会使颜色渐渐褪去。学生乙:氯水过量,就会氧化溶液中的碘元素。在导学案的设计中,笔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回答和观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真实存在的,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动力。
二、以互动为旋律,在导学中激励生成
导学案设计的内容是需要互动效果的,否则导学案就会显得机械和单调,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都有着重要作用。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素材和话题,然而在互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时会让教师感到意外,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制定出尽可能多的应对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氯气原理”时,笔者这样设计导学案:让学生从氯气的性质为出发点,自己设计提取氯气的装置图,并思考每个环节在提取氯气过程中的作用,把学生分成两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可能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小组甲: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用水就可以了。小组乙:尾气处理,可以使用氢氧化钙溶液吗?面对学生这样的生成,教师不能简单用“不能”来解释,要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进行分析,确保解释得有理有据。学生甲分析:氯气以体积比1∶2溶于水,而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氯离子,能够抑制氯气溶解,所以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比较好。学生乙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比较小,吸收的氯气就相对较少,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钙代替。这样的导学案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
三、以提问为契机,在导学中深入思考
笔者曾经参加很多观摩课的交流和学习活动,发现很多观摩课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教师使用设计的导学案时,学生仅仅是照搬照抄课本内容,完成导学案里的问题以后,也不再进行深入思考,而是等待着自己去进行成果展示。学生思考的媒介是问题的设置。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质量,避免那些记忆性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问题探究活动,在导学中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笔者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制定了以下提问的步骤,学生都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师:如何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教师给学生提供可选用试剂,让学生结合两者之间性质上的不同来进行探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生甲:我选择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乙:我选择品红溶液,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而二氧化碳不能。生丙:我选择高锰酸钾溶液,二氧化硫能使其褪色。生丁:甲同学不对,因为两者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同学是正确的,他利用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丙同学也是正确的,他利用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学生的阐述非常好,巧妙地利用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质不同,能够进行自主思考。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学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过于死板,要起到引导和激发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灵动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敢于质疑,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优化自己的导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