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
“大量阅读是语文基础教育的起点”李家同先生如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语文能力、文学素养的体现,阅读经验丰富对学生语文其他板块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中选读的文章,对拓展阅读等相关内容的关注程度不容乐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加入“群文阅读”理念,力求使阅读教学能由量变引起质变,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资料链接,内外融通
每篇文章应该是文本内容、写作背景、作者情感的集合体,要想真正感悟透彻文章内涵,必须深入地将文章相关情况了解清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在选材上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课文选文精美,大都是国内外名家大作,人文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文本内涵,探求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一系列资料,加大阅读教学的深广度,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笔者的设计是:讲解课文选段的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的是求贤若渴的刘备诚心拜访,并且通过不懈的三次努力聘请到诸葛亮的故事,向学生描述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铺垫写作背景以及介绍作者罗贯中;文中涉及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物,通过阅读讨论分别描述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三国演义》是一篇长篇小说,文中像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很多,特点鲜明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大家在课下时间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听父母讲故事等各种方法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情节;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每一篇都很优秀,读完三国还可以接着领略一下其他著作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名著经典的好奇心,这样的课内外衔接,通过阅读同根同脉的作品,一方面加深文章理解,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语言积累,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立足文本,构建重组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要讲的知识面面俱到,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实现以点带面,学生能够自主举一反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按照同一主题、同一文本题材以及同一作者等不同分类进行阅读教学,尽可能的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水平,由一篇文章衍生出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例如,《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笔者的后续教学设计为:通读文章,了解文章故事情节,进而知晓这个故事阐述人生的道理是切忌只顾眼前利益,成为鼠目寸光的小人物;引导学生开启群文阅读模式,“大家可以再想一想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哲理”;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开始讲述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接下来笔者让大家通过查成语词典的方法掌握每个成语的比喻义,以便后续生活中学以致用。
成语本就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美景,阅读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延伸,扩大学生成语学习的视角,帮助他们掌握中华文化精髓,不仅是对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高层面是对文化的认同和深入,同一题材文章的组合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美好,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阅读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能激发学生比较的意识,自主发现给出的系列文章在布局特点、写作语言等方面加以比较,发现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对照,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对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进一步使学生对文章认识深刻。例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三篇课文都是优秀的写景散文,在教学中笔者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这三篇文章在题材上都属于写景,语言优美而且各具特色,请仔细品读文章语言,讨论发现语言描写上的异同;三篇文章在语言上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景物描写生动、活泼富有灵动性,情感上都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不同的是《三亚落日》重点在整个日落过程,《烟台的海》更注重描写的层次和条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以游览者的视角,通过游览顺序进行描写;一连学习了三篇写景文章,请大家动笔写下自己身边熟悉的美景,例如家乡的日落、身边的旅游景观……尽可能用到多种描写修辞手法。
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生活实际等各种差异,写出的文章在立意、寄托情感等方面有许多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揭示文章阅读规律,进而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群文阅读有效消除了当前应试教育枷锁下,语文课外阅读的短板现状,形成了课内一篇带动课外一组甚至一系列的教学格局,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选取优秀合适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公园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