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过渡性问题”,搭建思维桥梁

2016-05-07 18:01陈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陈莉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频频发问却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设计过渡性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桥梁,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设计 思维桥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8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频频发问,却往往收效甚,导致学生厌烦,教师疲惫,大大影响了课堂实效。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如将问题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巧妙适宜的过渡性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使其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一、借助有效分层,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分层,巧妙设计过渡性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无限长”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来进行过渡。层次一,我先让学生将激光棒的光线射到窗外,学生发现光线可以射到外面房子上,或者更远的墙上。此时我追问:“光线射到房子上或者是墙上,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认为这里的光线是有限的。此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外面没有房子,也没有墙,什么都没有,光线会怎样?学生认为光线会无限延伸,构成一条射线。层次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无限长的射线的样子并进行描述。有学生认为,无限长就是到了国外,也有学生认为,无限长就是到了地球之外。这种认识,说明学生对无限长并没有正确的界定。层次三,我追问学生:“无限长是到国外、到地球之外吗?”学生进行辨析后,认为无限长就是永远不会停下来,一直无限延伸。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空间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对无限长有了直观的感知,让学生从“有限长”的概念顺利过渡到“无限长”的概念,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结合已有经验,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巧妙设计过渡性问题,带领学生借助已有旧知构建新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为了让学生运用旧知构建新知,我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千克西瓜1元5角钱,要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很快列出了算式1.5×3,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计算得出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算一算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1.5元就是15角,15角×3就是45角,45角就是4.5元,也有学生认为1.5×3就是3个1.5相加,同样得到4.5元。由此,学生结合已有旧知,很快找到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规律:先看成整数乘整数,然后再根据原来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将小数点点在结果的相同位数处。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并借助旧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基本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三、利用图像表征,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图像表征,设计直观的过渡性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图1中的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图2呢?比较图1和图2的区别?”

有学生认为,图1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因为将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5份。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分数表示,因为阴影部分一共涂了5分,单位1是两个圆,因为下面有一个大括弧。到底是还是呢?学生展开探究,有学生指出图2和图1的区别:图1有一个大括弧,图2没有。图1中的大括弧表示将两个圆合起来看做单位1,而图2是将一个圆看做单位1,因此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为,而图2的阴影部分则表示为。由此,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了直观理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图像设计了过渡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强化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内在联系,克服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认知误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过渡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进行深层思考,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责编 莫秋鸿)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