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个结合点

2016-05-07 02:21张正祥
文理导航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结合点品德家乡

张正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颁布之后,广大教师对这一学科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一名长期执教本课程的一线教师,对如何整合教材,活用教材,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以为应把握好三个结合点。

一、把握教学内容与已有认知的结合点

1.新旧知识点的衔接。2011年版课标指出: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也就说同一个题材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可能会多次出现,但每次呈现在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课时与本单元主题的关系,更要研究本单元主题在整个小学阶段与前后学段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基于儿童的“认知现实”设定教学目标,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解决儿童的认知冲突或思维冲突中,提升其道德认识,引导其道德行为。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共同的话题都是——地球。五年级这一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村的基本了解。而六年级这个单元则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加以整合。虽然这两个单元都是以地球为主题,但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人类的家园》时,应在学生已有五年级《我们生活的地球》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对地球的有关知识进行迁移,但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的存在,对“地球的形状、大小”有关常识来一遍重播。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资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进而产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2.新知与已有经验的对接。课标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着眼于课程性质,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综合考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家庭和社区》,旨在引导学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用自己的感知去体验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在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学会做人和做事。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家庭和学校的接触、了解较多,而相对社区的概念较感陌生。因此,我将这一单元的重点安排在社区上。引导学生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建立“社区是我家”的观念。我建议住在一个小区的家长周末共同带着孩子,一块去社区各个部门实地走访。经过实地参观了解,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及社区的功能有了诸多的感悟。通过深入了解所在社区的美好与不足,学生明白了要时时注意身边环境,为建设小区出谋出力。学生的心中逐渐有了社区的概念和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

二、把握教材资源与本地资源的结合点

2011年版课标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由于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而是兼顾事例选用的普遍性和和范例性。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和学生不能机械地或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事例。而应通过教材中的范例,领会教材中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时参考范例所提供的思路,引导学生能自觉地与家乡的实际相结合。

在执教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我首先播放由著名词作家石顺义、曲作家张卓娅谱写的《家乡的回头山》,同学们看着视频中熟悉的家乡美景,听着悦耳动听的旋律,浓浓的家乡情油然而生。同学们在“寻找家乡的美景”活动中,纷纷展示自己搜集的家乡名胜、文物古迹的图片等相关资料,以及歌颂家乡的歌曲、诗歌等。有的同学用照片来展示家乡玉华洞的美景,玉华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被誉为“闽山第一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玉华洞后曾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有的同学用视频资料来介绍家乡的龙栖山,说她像一颗绿色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是一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颇为奇特的土地。龙栖山还拥有三顶硕而亮的“桂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有的同学补充说,玉华洞和龙栖山还是国家影视基地,张纪中版《西游记》等多部电影、电视剧在此取景拍摄。在“我是小导游”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把搜集到的玉华洞和龙栖山的图片、景点介绍、传说、历史故事,编写成解说词,各小组的学生以小导游的角色向其他组的同学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的故事。上第三课《浓浓乡土情》,课前,学生分成小组,调查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课上,开展家乡文化节活动:说家乡将乐话,唱家乡的童谣《月光光》,欣赏家乡戏剧南词演唱,介绍将乐“三绝”:擂茶、栖山纸、龙池砚。让学生从乡音、歌曲、工艺品等不同方面了解、认识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萌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三、把握课堂学习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如果老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与行统一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家庭或说家长的配合与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为此,教学前,我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来。我制作了家校联系卡,请家长或其他长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过去的油票、布票、粮票、面票、肉票等票证以及老照片和实物,并给孩子讲述有关票证和物资紧缺时代的各种故事。在家长的的配合下,同学们课堂上纷纷展示收集到的票证、照片、实物等资料,深刻感受到了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进而理解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进一步理解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伟大意义。

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已有认知、教材资源与本地资源、课堂学习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使品德与社会课从课堂向课前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办法。

猜你喜欢
结合点品德家乡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