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祥林嫂之死的“曲笔”

2016-05-07 19:39郑辅耀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祝福鲁迅

郑辅耀

摘 要:细读《祝福》“曲笔”,解读出祥林嫂不是饿死冻死,而是“穷死”自杀身亡。祥林嫂沦为乞丐,还苟延残喘活着,是因为有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难题没有得到解答,犹如一根生命线拉着,最后她求问到,“我”说有,却又“实在说不清”,这根生命线断了,她不早不迟,偏偏死在“祝福”的时候,有意给祝福的喜气以“谬种”的晦气。

关键词:鲁迅;《祝福》;曲笔;穷死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7-02

高中语文教本现仍选有鲁迅小说《祝福》,六十来年了,几代编辑的编选,几代教师的教学,几代学生的学习,都有鲁迅这篇小说,可见经读耐读,耐教耐学,是经典之作。教师讲授,学者研评,其讲稿文章甚多,但是鲁迅用于祥林嫂之死的“曲笔”,却似乎很少引起注意,在回答祥林嫂究竞是怎样死的,也为人忽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的诸多论文中,大学现代文学史,鲁迅小说研究专著,大都认为是所谓“四大绳索”,即是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所捆绑而死,这上纲极高,却大而不当,就其中所谓政权而言,则没有踪影,鲁四老爷虽曾“大骂其新党”,也恶狠狠认定祥林嫂是“谬种”,然而鲁四老爷并没有把“谬种”的祥林嫂与“新党”相联在一起,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小说写祥林嫂压根儿没有如抓阿Q审阿Q判阿Q的一星半点影子,那政权绳索,则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如何捆绑。即使如是认定,那也只在说明死因,而没有回答怎样死的,尤其是具体怎样死的。夏衍改编《祝福》的电影,有这样的镜头:祥林嫂拄着长竹竿,手挽空竹篮,在狂风暴雪中,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着,突然倒在雪地里……很显然,画面的显示,祥林嫂是冻饿而死`。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改编者有再创作的艺术自由和艺术空间,是完全可以看下去的。然而不少回答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文章,却大都认为是冻饿而死,这就值得质疑,细读文本,尤其是鲁迅用之于祥林嫂的“曲笔”,却可有不同的回答。

鲁迅在《呐喊·自序》写道:“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已,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笔墨,是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往往不是偶尔,是常常,到处用,用得很多;不恤是不惧怕,无所顾忌,放开去用;曲笔不是直笔,直接明显表达,直奔主题,而是曲折委婉含蓄象征之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诗笔。为什么鲁迅创作小说如此这般地用曲笔诗笔呢?鲁迅说得明白,一是要遵从主将不主张消极的将令,二是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莫传染给青年。鲁迅的曲笔有两种突出的范式,一是瑜儿坟上的花环,二是不叙单四嫂子梦见死去儿子的梦。花环是象征符号,寓意在夏瑜牺牲得寂莫中仍有“亮色”,反清革命自有后来人;“不叙”是不写出,尤其是写那些悲苦凄惨的人事和情感,这既可免去消极,更可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艺术创作的幻想空间。这“不叙”曲笔,在鲁迅小说人物之死,运用得真是“往往不恤”,从《孔乙己》的孔乙己之死到《伤逝》的子君之死,其中还有诸如夏瑜,阿Q,陈士成,祥林嫂等人,他们是怎样死的,其具体场镜几乎一律用“不叙”曲笔诗化,留下诗一般含蓄,让读者猜想回味。比如孔乙己在小说结尾,因掌柜看孔乙己的赊账,有一年多未来还,小伙计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人死,总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生命毁灭给人看,是鲁迅所认为的悲剧。孔乙己的死,在其故事情节暗示中,可能有三种,饿死,打死,羞死。羞愧而痛不欲生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尽管人们奚落讥笑他,他却如阿Q一样自我安慰,以窃书不算偷书;活活饿死,可能性小,因为他毕竟还有为人抄书求生本领;打死可能性大,他最后来喝酒是打折了腿,垫着蒲团爬来的;由此可推测出孔乙己第四种死的可能更大,他再也无法行走,人们又不要他抄书,还无钱看病治腿伤,又饿又病,孔乙己终于断气死了。如果将这可能性最大死法,鲁迅完全可以用他生花笔,栩栩如生描绘出来,然而这悲剧就太悲惨,太残忍了,有违主将将令,也可能将苦的寂寞传染给青年。祥林嫂同孔乙己一样,是被作家写死了的,而且也用了许多曲笔以及“不叙”的曲笔,那么祥林嫂是怎样死的,也是够猜测的。

祥林嫂之死,首先应排除他杀。因为她完全没有要致她于死命的仇敌。尽管鲁四老爷一再骂她是“谬种”,根本原因是祥林嫂不守妇道,没有一女不嫁二夫,也没有夫死从子,无子也要守寡终身,而是出来当佣工,这压根儿没有一定要消灭她而后快的可能;至于祥林家和贺家,更无杀她的仇恨,祥林家将祥林嫂捉回卖给贺老六,就算完结了与他家关系,而强迫她嫁给贺老六之后,还算过了一段甜蜜日子,生了儿子阿毛,然而命运太作弄祥林嫂,阿毛被狼叼吃,贺老六病死,族人要房子,赶走祥林嫂,她并没有与贺家争斗什么,又回到鲁家佣工,这也了断与贺家关系。那么祥林嫂就是被饿死冻死?这可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鲁迅写于祥林嫂之死的曲笔所曲折委婉所暗示的结果。

小说中的“我”,是在昨天下午遇见祥林嫂之后至今天下午,可听不清有人议论什么,却听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之后,等到晚饭前短工来冲茶,“我”才问明白四老爷的生气,是因祥林嫂的死。“我”与短工简洁对话中,“我”心情很紧张,强压使之镇定;而短工始终低着头,心情沉重地回答”我”的问话,“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这淡然的又以“还不是穷死?”的问话句回答,却大有深意在。笔者细读《祝福》,细细解读鲁迅写于祥林嫂的曲笔,尤其写及她死的曲笔,则可认为短工是知道她是怎么死的,他的回答判定是真实的,但在那特定对话语境里,将肯定句说成疑问句,“穷死的”的穷是包含物质和精神的穷,尤其在祥林嫂最终选择一死了之,那精神的穷困则是主要而根本的,当精神极度痛苦不堪,达于不可忍受,完全崩溃而走上绝路——自杀!这是心理学认定的。那使鲁四老爷气愤不已,大骂祥林嫂之死,“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读出祥林嫂有意选择在人们欢庆祝福的日子,给鲁四老爷们一个“谬种”的晦气,大杀其风景。这祥林嫂是有以死抗争的勇气的,有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撞香案反抗强迫而寻死,这为后来“穷死”做了预演。祥林嫂不是饿死冻死而是精神完全崩溃自杀穷死,是否望文生意,武断没有根据呢?绝对不是。这要运用打开鲁迅小说艺术宝库的密码,那就是“往往不恤”所用的曲笔。

鲁迅小说人物肖像刻画是极为简省精准,多用一两句便活脱而出,诸如陀背五少爷,蓝皮阿五,蟹壳脸,花白胡子,而祥林嫂肖像描写不是白描,而是近于工笔画的细描:“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诮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描写表明这时的祥林嫂既没冻着又没饿着。这是临近过年的数九寒天,又在快要下雪的下午,可鲁迅细致描写,祥林嫂并未簌簌发抖,向“我”发问,声音也不颤抖,神志还是很清醒,居然问起形而上的人生大问题;不要以为破碗是空的,就没讨着吃的,如是这样,那为什么她不出于人的本能,首先讨钱买饭吃保命?其实鲁镇民风还是朴实善良,还有同情祥林嫂的人在,那可能天气太冷,边讨边吃了。这样解读是没误读作家原意的。那么还不到一个对时,即24小时还不到,神志还那么清醒的祥林嫂,就那么饿死冻死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也就是不可能,那“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如是饿死冻死,祥林嫂是无法选择,只有绝望“穷死”,她才能故意选择在这“不早不迟”的时候。如此认定,在她抱着极大希望一再追问“我”的魂灵地狱的有无,以及死去亲人可否见面;而“我”以“说不清”使她大失所望,以及“我”逃回总是有什么豫感而不安,这诸多曲笔描写中,完全可以解读出分析出祥林嫂这样死的,是真实存在的。

人总是为希望追求而活着,如若没有希望和追求,那还活着干什么?祥林嫂也是这样。然而祥林嫂的命运太悲惨,一次次希望破灭,一次次追求失败,最终逼使她走上末路。祥林嫂恐怕至死也不明白,她所生活的社会,作为一个女人,天然要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那就是封建礼教对于女人的妇道,三从四德,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女不嫁二夫。祥林嫂是在家顺从父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然怎么会嫁给比她还小十岁的祥林呢。小丈夫死了,又无子可从,出于人的本性,要自由,要追求,祥林嫂出逃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她善良安分耐劳,做工毫无懈怠,不惜力气,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好景不长,祥林嫂被祥林家的人强拖回去,卖给贺老六,又强迫坐花轿拜堂成婚。当然祥林嫂不依不从,一路嚎啕大哭大骂,人押着强行拜堂,趁人不注意,挣脱猛撞香桌角,以死反抗。贺老六也是善良老实勤劳农民,出于无赖,才出钱买女人。这也因人的天性,祥林嫂还是依从了贺老六,并生下儿子阿毛,然而又是好景不长,悲惨命运又落在她头上,而且祸不单行,阿毛被狼叼吃,贺老六病死,族人占房,祥林嫂只好再由卫老婆子带去,第二次入鲁家佣工。鲁四老爷不只是如头次对祥林嫂不满“皱眉”,在“然而……可恶”之后还加上“谬种”,而且告诫老婆鲁四婶,祥林嫂不干不净,拿了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遭到失子死夫又被赶出的沉重打击,她逢人便讲阿毛被狼叼的故事,开初自然得到同情,听过几次,人们似乎也有些木然了。这在鲁家手脚不如以前灵便,然而是很是勤快,也还为主人用得着。她仍有希望和追求,她听柳妈说,你嫁了两个男人,死后两个死鬼来争,阎王只好锯开分给他们。这多可怕,多恐惧。柳妈叫她赎罪,去庙里捐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免得以后受罪。祥林嫂用十二块鹰洋,去庙里含泪请求庙祝捐了门槛,以为就赎了罪,很满意,很轻松,也可以办福礼,她坦然地拿酒杯筷子,然而“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叫一声,祥林嫂的手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得灰黑。这次打击更沉重,几乎是致命的。她用一生积蓄买下换来的美梦,一下破灭了,粉碎了,一切都完了,还要死后受阎王锯刑,这太恐怖,太残忍了!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精神更不济,很胆怯,怕暗夜,怕黑影,见主人也总惴惴不安,像白天出穴小鼠;呆坐是木偶。不到半年,头发花白,记性尤坏。这样就被鲁家辞去,祥林嫂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尽管如此,她仍抱有一线希望,一个追求,那就是要找高人回答究竟人死后有无灵魂,有没有地狱,死人可不可以相见。这是她听从柳妈捐了门坎却大大怀疑的悬念,这怀疑而追求得到解答,成了支持她苟延残喘的唯一精神支柱,一旦这支柱倒下,她也必然走向死路一条。

祥林嫂苦苦追求的解答,那是很急切的。对“我”抱有极大的希望,她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问你一件事——”请注意,这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眠睛忽然发光了。”“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沏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竞有没有魂灵的?”这问得“我很悚然,……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当“我”吞吞吐吐说“也许有罢”,祥林嫂急切地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祥林嫂又有新的疑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连续三问,魂灵—地狱—死去的家人见面,把“我”问逼得实在说不清。很明显,祥林嫂最后的希望,最后的追问,得到的是实在说不清。细读深想,祥林嫂内心已处于两难境地,她希望有魂灵有地狱,那么就可见到阿毛;然而阎王将她锯分给祥林和贺老六。她又希望没有魂灵和地狱,可免去阎王的锯刑,然而却又见不到可爱的阿毛。其实这是形式逻辑的二难推理。当然祥林嫂不知这推理,但形式逻辑是思维科学,凡可思维的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逻辑规律思考问题,或违反规律而思考。当人处于二难境地,有也不是,无也不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则是最纠结,最痛苦,最绝望,痛不欲生,最好选择,就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了了就好。

祥林嫂急切追问,那是希望高人解脱于二难困境,“我”不增添末路人的苦恼的好心回答,反给末路人以绝望,也使自己落入二难纠结陷井,成为灵魂审阅者,用实在说不清,也实在无法解救,想到祥林嫂“危险”,“寂寞”,豫感发生什么事,自己回答要负有责任,为“说不清”思来想去,给讨饭女人“说不清”,觉得逍遥自在,然而又总觉得不安,不祥的豫感愈加强烈,“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竞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这近乎绕口令的曲笔,那恰如所料的特别情形开始了,曲折隐含祥林嫂“穷死”自杀了,在人们在屋里议论后,鲁四老爷才出来十分生气地骂“谬种”。“我”听到先诧异,接着不安,后问来冲茶的短工,知是祥林嫂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户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这何以如此紧张而惊惶呢?听短工回答是“穷死的”,“我”心境又平静下来,然而却仍有些负疚。祥林嫂不是饿死冻死,而是穷死,与那“实在说不清”有直接关系,“我”好心而无意地破灭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推倒祥林嫂赖以苟延残喘的一根精神支柱,成为了她偏偏不早不迟的选择的近因。然而“我”对此惊惶而后平静却总有负疚感,“我”对祥林嫂死的评说是:“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叮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是“往往不恤”而用的“曲笔”,也是鲁迅往往不恤在小说里发文艺性议论的杂文笔法,冷峻得再也不能冷峻,近乎冷酷残忍。祥林嫂,一个勤劳善良又颇刚性的少妇,干活不惜力气,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又敢于以死相抗争,一个鲜活的生命,竟何以被妇道,神灵,命运,折磨至于此!这比若“不叙”却叙写出祥林嫂详细死亡过程,还更撼人灵魂,发人深思。一死百了,祥林嫂解脱二难困境,“我”也跳出二难纠结陷井,那确是“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注:引见《鲁迅全集〈一〉〈二〉》。

猜你喜欢
祝福鲁迅
鲁迅《自嘲》句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