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子的“天”论?

2016-05-07 04:47王洪军
文理导航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养人灾异阴气

王洪军

关于“天”,早在先秦诸子百家都有所论述。老子主张天法道,认为天是一种气。墨子提倡以天意行赏罚。阴阳家注重利用五行来谈“天人之际”。孔子也曾讲到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可见,先秦思想家早就注意到探讨“天”这一哲学思想问题,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零散的、未成系统的,不过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却成为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借鉴和渊源。

董仲舒“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以孔孟思想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构架,广泛吸收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新儒学体系。”以“天”为最高范畴和“天人感应”说为该体系的核心,在他看来:

一、“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群物之祖”“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

天创造万物目的是为了养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天不但养人,还使人知仁义、廉耻、好荣憎辱,与动物有别,“天之为人性命,使仁义而羞可耻……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耻。”同时又指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立了一个君主,作为天的儿子,以天的意志来治理人类社会。

二、天的构建

在董仲舒看来,构成天的最基本因素为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加上人共十个元素。“天有十端”和“天之数毕也”中的“天”是指整个自然万物的总和。作为十个元素排在第一的“天”是相对“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是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十个元素之间关系是:“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天气和地气混合在一起,就是“合而为一”,转为阴和阳,“阳,天气也;阴,地气也。”由阴阳再而演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出阳入阴;秋,出阴而如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最为重要的是,他把阴阳应用在人和社会上,构成社会上人伦关系,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因为在董仲舒看来“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是天的安排,从而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三纲。

关于五行,《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五行之间关系是“比相生,间相胜”,“比相生”意思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间相胜”则为,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金胜木、水胜火。这种相生相胜以致构成了相互循环一体。

于是利用五行来附会社会人事,他把五行分别与时序、方位、五官、五常、五声、无色、五味、五事、五脏想对应。

根据《春秋繁露》中的《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五行顺逆》、《五行变救》、《五行五事》、《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九篇,可以制作如下表格:

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与五行有着衍生的关联,而五行的生、顺都是“天次之序”,是不可颠倒和混淆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因此世人要遵循天的旨意,同时这也是有关自然和国家治乱的大事,不可疏忽。

“人”是排在“十端”的最后一个,但并不意味着人在“十端”中地位的低下,相反人最为天下贵也。“圣人何其贵也?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所投贵之端,而不在其中。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万物之中,只有人才能和天相互感应。

三、人与万物之本的“天”相感应

人与天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以著其不可数者。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此,人们一定要顺应天意。

那么,君主作为天的儿子,更要遵循天意,否则就会出现灾异。正如面对汉武帝的策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回答道:“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其实董仲舒建立一套以“天”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君权神授”,皇帝代表天意统治民众;二是“敬天保民”,限制专制皇帝肆无忌惮的私欲。相对而言,为君主服务是他这一“天”哲学体系更为深层的作用。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种灾异警告在他看来是天对人君的仁爱之心以及改过自新和勉励,毕竟人君为天之子也,皇天佑之。

“天人感应”说对皇帝的警悟作用,确实使少数比较开明的君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听从劝告,当灾异发生时,便“修德”、“弭过”,号召人们起来提意见,如西汉时,宣元成哀几个皇帝在出现月食、地震等灾异时,都下诏罪己。但是,绝大多数统治者而是以灾异而册免三公。“凡三公以灾异册免,始自防也。”正是应了董子那句“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相反,出现祥瑞,则大书特书,文过饰非,宣扬君主的功劳,从而走向谶纬迷信。“谶纬迷信使”天人感应说发展到顶峰,同时也是使它走向衰亡的关键”。

猜你喜欢
养人灾异阴气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青梨
初秋的莲藕,比人参还养人
《诗经》灾异诗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