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于细节处读《项脊轩志》

2016-05-07 18:12陈幽尔
关键词:长号项脊轩志亭亭

陈幽尔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继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后,于明代三百年间的作家只选了归有光一人的作品,而《项脊轩志》又是公认的“太仆最胜之文”。

归有光对“志”和“记”是有严格区分的,他的文集中《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因此,《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记事或物是辅,记人是主。抓住人物——文中的三个女人,分析“她是个怎样的女人”以及作者对她们的情感,就可以将这篇文章的细节串起,比之分析屋子和屋子里发生的事情更能抓住文章的内核。

一、母亲和“我”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个好人。“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这句话是直接写母亲待下人很好,很宽厚。而一个下人在主人过世那么多年后依然能记得主人生前的一些极为微小的细节——“先妣尝一至”,也可见主人——母亲对她的厚待。

母亲是个好母亲。母亲一生短暂、凄恻。17岁成婚,26岁时为节育而吞食生海螺,结果中毒不治而亡。早婚,多子,早逝,是母亲的人生三部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句写母亲,短短几句话,21个字,没有高深的哲学,没有华丽的词藻,寻常问话,语言朴实犹如家乡的泉水,所表达的情意却是缠绵悱恻,委婉深沉,其感人力量之深,胜过千言万语。母亲对姐姐的关爱从“叩”这个动作和关注姐姐的温饱饥寒可见一斑,在重男轻女的古代,母亲能这么关爱姐姐,必能更加疼爱“我”。其实母亲在“我”8岁时就去世了,“我”对她的直接记忆可能不是很深,但听到老妪说起母亲的往事时,不禁落泪,为母亲短暂的一生,为自己经历人生之大不幸——“幼年丧母”。

清代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时有这样一段话:“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由其情景逼真,人人以为决有此状。震川既丧母,而又悼亡,无可寄托,寄之于一小轩。先叙其母,悲极矣……此文与其《先妣事略》同一机轴,而又不相复沓,所以为佳。”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而是那些细得不能再细的细节、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生活小事和日常话语。

二、祖母和“我”

祖母是个怎样的女人?

祖母是个亲切而风趣的老太太。祖母至轩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称孙子为“若”,非常亲切,“大类女郎也”可见这老太太的幽默风趣。

祖母既慈爱又对“我”有着殷殷期盼,既希望“我”能多关注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又非常欣慰“我”能这么上进。尤其是祖母阖门自语的细节,“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真切的盼望。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今见小小孙儿,一反诸孙顽皮常态,静若处子,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事态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而喃喃自语呢?接着是第三个细节,“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建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迈着她的三寸金莲,能“顷之”便回,足见祖母的急迫与重视,然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情催人泪下,怎能不使“我”“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作者何以想起“母亲”是“泣”,而想起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呢?这里便要联系作者生平了。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科考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其生平如下:

1岁:生于江苏昆山。

5岁:开始读书。

8岁:丧母。

23岁:娶妻魏氏。

28岁:丧妻。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病逝。

文章后面说“后五年,吾妻来归”,根据作者生平我们知道这篇志的正文是在作者18岁时写的,而这会儿祖母已经不在。母亲早逝,8岁到18岁前这段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是祖母陪伴“我”度过的,祖母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祖母的爱,更是母亲的爱,“我”对祖母的记忆更直接更深刻,故而一想起祖母便“长号不自禁”。其实“长号不自禁”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愧对了祖母对我的殷殷期盼:直至祖母去世,“我”还“一事无成”。作者寥寥数语,将祖母这个可爱的老太太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自责。

三、妻子和“我”

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妻子是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妻子“凭几学书”,这显然是对我学业的支持,这不仅是红袖添香,更是小楼陪读,足见一种不慕富贵的真爱和风雨同舟的支持。

妻子是一个深爱丈夫也被丈夫深爱的幸福女人。“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个能将闺中密语与丈夫分享的妻子定是与丈夫心灵契合的,一个能让丈夫把这些闲言碎语记忆长久的妻子必是深受丈夫喜爱的,由此足见他们伉俪情深。其实,诸小妹为何会对姐姐家的阁子如此感兴趣呢?肯定是姐姐经常提及。为何经常提及这阁子呢?因为这阁子承载了太多甜蜜的欢声、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母亲去世是“泣”,祖母去世是“长号不自禁”,而妻子去世的时候却没有眼泪了?因为眼泪早在心里流干了,已经欲哭无泪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死了,这小轩对于“我”的意义就大不如前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本是无情之物,然它是妻子去世那年种的,移情于物。“今已”揭示了时间的流转,使景物显示出动态,然而似水流年却带不走“我”悠悠的情意。树依旧,人已故,伊人那姣好的容颜似乎已经化成了树的精魂,树声是伊人的窃窃私语,“亭亭”树形不正是当年亭亭玉立的伊人身姿吗?树已然化身为伊人的形象,永远陪伴在“我”身边,这是多么彻骨的思念啊!此情此景,虽金石也流泪,土木也伤心。睹物思人,物是人非,面对这棵亭亭的树,唯有孤独地迎送春秋,斯人独憔悴!这里没有泪,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词,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枇杷树延续了“我”对妻子的爱,“亭亭如盖”的树正是“我”对妻子无时无刻不在的怀念。不俟修饰,却能直指人心,这就是归有光文字的力量。

总之,《项脊轩志》通过对三个女人的描画,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与眷恋,这三个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给予人的感动是细微的,是羚羊挂角不露痕迹的。正如明代黄宗羲所言:“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长号项脊轩志亭亭
浅谈长号的演奏技巧与素养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你好,长号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长号演奏中唇颤音的演奏技巧分析
长号变调键在演奏中的作用、问题与思考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汤亭亭的《女勇士》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