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九
2014年3月,超日太阳能公司宣布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债券利息,由此发生了我国债券市场首期违约事件,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债券市场开始陆续爆发出更多的违约。进入2016年之后,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突然进入一个高发期,前4月有大约11只债券违约,而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大约共有20多只债券违约,今年前4月的违约数量就占了将近一半。而更让市场信心崩溃的是,早先的债券违约多发生在民企,而近期的违约则多集中在央企和地方国企,而后两者一向被视为有政府信用背书,这些违约公司包括东北特钢、中煤华昱、中铁物质等等,央企和地方国企纷纷违约,充分说明政府兜底已经成为过去时。
长期以来,我国信用市场一直维持着刚性兑付的怪圈,每当有公司出现违约危机,最后总有神秘资金出面兜底,力保刚性兑付的金身不破,从表面上看,这种刚性兑付维持了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极大干扰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而诱发出更深层次的负面问题。在刚性兑付的保护之下,很多有政府背景的僵尸企业都可以继续发债融资,一方面挤占了宝贵的信贷资源,使得原本更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融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也始终难以得解,与此同时,大量僵尸企业的存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和税收的考虑,为僵尸企业输血续命,由此制造出大量过剩产能,成为当年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
虽然打破信用市场刚性兑付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多年来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2014年才发生首期违约,并在今年开始进入违约高潮,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经济形势倒逼所致。由于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去产能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去产能的核心工作就是清除僵尸企业。只有打破刚性兑付的怪圈,僵尸企业失去了政府兜底的信用担保,其融资渠道才能被以市场化的方式予以斩断,否则,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关停并转”,很多被压制的产能早晚也会死灰复燃。在很多僵尸企业发生债券违约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产生震慑作用,僵尸企业的融资能力迅速枯竭,并最终被市场淘汰,去产能的目的也由此实现。另外,政府不再对违约债券兜底,客观上也是因为财力吃紧所致,在经济增速下滑时期,政府无力对所有债券进行信用担保,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包袱。尤其是在巨额的地方债面前,地方政府自身已经压力空前,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债务置换来缓解压力,对于那些没有直接担保责任的僵尸企业的债务,地方政府也是有心无力,近期大量地方国企出现在违约名单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早在两年前,央行就开始对市场做出风险预警,“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当年市场上首次出现超日太阳能的违约事件,不过当时超日太阳能只是一家民营企业,违约的性质也只是利息违约,因此市场对于这起事件更多理解为象征意义,并没有从中看到实质性冲击。债券市场并没有因刚性兑付的金身被打破而出现降温,而且,在去年下半年股灾爆发之后,债券市场反而迎来了一轮大牛市,在资产配置荒的压力之下,大量资金撤出股市进入债券市场,公司债的融资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融资利率也屡创新低,甚至有大量资金通过公司债质押进行加杠杆套息,使得债券市场成为新的投机场所,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进入2016年以来,债券市场风云突变,几乎每周爆发一起违约事件,而且多为央企和地方性国企,使得市场信心迅速崩溃,债券市场大跌,并且引发股市跟随出现调整。从长期来看,打破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必经之路,不过,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短期之内的负面冲击也不容忽视。
在过去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因为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很多资质不高的企业也可以用极低的利率发债,但是随着刚性兑付的金身被打破,投资者必然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近期很多资质不佳的企业信用评级已经开始遭到评级机构的下调,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因此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份,已经有100多家发行人取消或延迟了共计1000多亿元的发债计划,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在当前市场行情下,发行人成本快速上升超出预期,因此不得不取消发债计划,二是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暂时取消了购债计划,认购不足导致发行人发债失败。
债券市场的动荡如果继续升级,甚至有可能对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冲击,近期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债券市场的拖累。今年将是债券市场到期的高峰年,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从二季度到年底的到期债券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两成,其中很大部分来自煤炭和金属等高风险行业,为了应对债券集中到期的偿还压力,必然会对市场的流动性带来冲击,加之去年债券牛市时大量杠杆资金入市,一旦债市违约继续升级,整体金融市场都将因此承压。
在企业违约压力越来越大之际,国内的债转股试点在时隔20多年后开始重新启动,这种时间点上的高度重合或许并非巧合。今年3月份,国内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拉开了债转股的大幕,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包括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以抵消171亿元债务,如果按计划完成,熔盛重工最大的债权人中国银行将持有其14%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
在国内债券市场违约潮如火如荼,以及更大的偿还压力即将到来之际,债转股的推出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违约压力。企业将不良债务转为股权,既避免了直接违约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又减轻了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资产压力,看上去可算双赢之举。不过,这显然会极大增强企业的道德风险,鼓励企业变相违约,而银行参与债转股,虽然表面上避免了直接违约的发生,但其实相当于变相维护了此前的刚性兑付。
与此同时,如果债转股规模过大,也不利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去产能,如果大量过剩行业都通过债转股获得重生的机会,而不是以市场化的违约打破刚性兑付,那么,中国经济的去产能之路将遥遥无期,此次试点的债转股公司就是身处产能过剩严重的造船行业。如果未来的债转股大多集中在这些过剩行业,对于去产能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短期来看,近期爆发的债券市场违约事件虽然会对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阵痛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乃至中国经济转型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