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立论方法

2016-05-06 00:43苏鹏路荣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议论性立论人情

苏鹏  路荣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选自《论贵粟疏》)

请分析上述文言语段中的立论方法。

解析:本文段的议论性文体非常明显。段首提出论点“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然后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证明此论点成立。比如,文中提到“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百姓并未遭受饥寒大难,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同时,又阐述现状,“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而“畜积未及”,以对比的形式,来说明“圣王”的重要性。

答案:例证法,引用尧、禹、汤的事例,证明“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的观点;对比法,以古代圣王的治国方略与当代相对比,突出“圣王”的重要性。

【技法指津】

立论,简单来说,就是提出并阐明观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立论方法体现于论证方法上。古代议论性散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严谨的逻辑,这种逻辑源于严谨的论证方法。我们将常见的论证方法归纳如下:

一、例证法

这是立论过程中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会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中有这样一段: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文段开篇提出论点——“通于人事终始”,即尊重人情,然后以古代三王的施政原则为例进行论证。如,“三王保护人民生命不加以伤害”“三王让人民财产富足而不穷困”“三王维护社会安定让人民不受危害”等等。这些例子都在证明着要“尊重人情”,为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支撑。

二、对比法

对比法通常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进而支撑论点。如贾谊的《治安策》中,有这样的论述: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文中首先提出论点“强者先反”,然后列举韩信、贯高、彭越等有势力的人的叛乱。同时,又列举了长沙王地少而功薄,最忠诚,没有叛乱。在正反对比中,有力地证明了“强者先反”的观点。

三、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比喻论证,通过比喻的形式来将较深刻的事理浅显化,使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孟子见粱襄王》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这个文段运用了典型的比喻论证:老百姓期待明君圣主,就像是久旱的秧苗期待一场淋漓尽致的大雨一样急切,形象地佐证了观点: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四、引用法

引用法即引用名人名言、箴言警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大学》中有言: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引用《诗经》来证明“治国在齐其家”的观点,立论过程理据翔实。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

李斯认为“逐客,过矣”,他是怎样立论的?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选自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认为“知者避危于无形”,从立论角度加以解析。

答:

猜你喜欢
议论性立论人情
鲁迅《立论》于中学作文课之启发
倍er好用
欠人情
写作指津坊
人情
情理结合著华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