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玲云
一、悬念处预留空白,激发兴趣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目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为此,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悬念,留下一段空白,很容易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快速集中起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平静,而学生们却在积极思考,处于“心事浩茫连天宇”的心理状态,收到了“无声处时亦有声”的教学效果。即使我们真要“好中求优”时,也决不能由教师单方仲裁,而要像魏书生那样,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
二、标点处填补空白,化“无”为“有”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三、练习处巧置空白,加深理解
教师对课堂教学讲学,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作点拨和提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少做一些现成结论。对课堂效率提高,要把握一个“度”字,既要有问题的转换和应有的层次感,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各种练习设计,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形式灵活多样,静中求活,以启迪学生思维,能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行思考的交叉点,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的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四、插图处想象空白,思维腾飞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学生在阅读抽象文字时,又在头脑中把他们还原为极具个性的图画。教师要善于把握插图这一资源,依据课文插图巧妙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课堂更具灵性。
五、情节处猜想空白,驰骋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学生自己猜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猜测和调控的能力。有些课文由于感情、表现手法等因素的限制,某些地方会写得很简单,对人物或情节的描写会形成“空白”。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
(作者单位:萧王庙街道前葛小学 )
学习报·教育研究2016年17期